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想法哲思
试论道德抉择中“理性”和“情感”的关系

试论道德抉择中“理性”和“情感”的关系

作者: 新人作者小可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13:48 被阅读10次

    概念和问题的澄清

    道德抉择:道德选择是指行为主体(个人或社会集团)在一定目的和道德意识支配下,对某种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抉择。是道德意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又通过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出来。当行为主体面临多种行为选择的可能性,而这些多种可能性又具有善恶对立性质,或具有道德价值上的差别时,道德选择就是对这些可能性在善恶和道德价值程度上的选择。道德选择受客观可能性和主体主观选择能力的制约。[1]
    理性:这里仅仅指理论理性,或者说偏向大众认知和常识意义上的理性。主要表现有分析、计算、推理、认知等。
    情感:除了通常意义的理解外,强调道德感和共情能力。
    研究对象:这个问题可以作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实然层面”,即现实中人类的道德抉择中“理性”和“情感”的关系;二是“应然层面”,即道德抉择应该基于“理性”还是“情感”,或者兼而有之。当代心理学已经对前一个问题有了明确的回答[2],即人类的道德判断往往是直觉和情感在先,理性推理在后。道德是由进化出来的一系列直觉以及在某一特定文化里运用这些直觉构成的。在《正义之心》中,作者用几个经验领域的事实论证了这一点:

    • 大脑总会迅捷而持续地进行评判。

    • 社会和政治判断严重依赖于飞速的直觉闪念。

    • 我们的身体状态有时会影响到我们的道德判断。糟糕的气味和味道会让人们在作评判时更苛刻。

    • 精神变态者推理而不感觉。智力正常而在道德能力上有严重缺陷缺乏道德情感的人,他们不会感觉到同情、内疚、羞愧,甚至尴尬,这使他们能轻易地说谎,伤害家庭、朋友和小动物。

    • 婴儿感觉而不推理,并且出现道德萌芽。

    • 情感反应会适时地出现在大脑中的适当之地。

    这里我认为“实然层面”的问题已经被基本解决,而对“应然层面”的关注把哲学和经验科学区别开来,因此接下来主要讨论后一种,也尝试了用思想实验回答实然层面的问题。本文总的观点是,道德抉择中起根本作用的应该是情感,理性只有工具性的作用。仅仅试图用理性建立标准而不关注实际,不仅在事实上不可能,而且面临诸多难题,基于情感和直觉这些根植于我们天性(基因)中的要素的道德,并不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
    论证的方法是,先提出了一些理性的困境,然后考察了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传统,最后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论证了基于情感的道德抉择。

    理性的困境

    科幻小说《三体》中用理性演绎了一种“宇宙社会学”,流传甚广: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其根本原因在于宇宙中信息交流十分困难,无法交换善意建立信任,而高等文明忌惮低等文明的技术爆炸,威胁自身。
    相似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早已有之,即“安全困境”说,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一个国家即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强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作出反应的威胁,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身处中国的我们近来想必已深有感触。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囚徒困境”,“理性经济人假设”等,似乎在各种理论中理性都陷入了某种困境,或者潜在的或外显的与自私关联起来。这里旨在说明,在我们的语言结构中,理性并不导向道德,甚至会导向道德的反面。这样的问题并非与道德无关,我们在道德抉择的定义中已经看到,道德选择的行为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集体。下面这个思想实验能够更清楚的说明这一点:
    假如地球上的某种生物突然进化出了智能,它们的活动却无法被人监控,那么人类应该将其消灭还是任其发展?这无疑是一个道德抉择。请读者思考,如果此前没有看到黑暗森林理论,这里是否更倾向于做出“消灭”的回答?这个问题会在后面的讨论中再次提及。

    直觉不可靠?

    哲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即让一些不了解电车难题的人,对三种形态的电车难题完全凭直觉做出选择,问题呈现的顺序对结果有影响。[3]

    1
    2
    3

    2005年,一位叫Peter Singer的哲学家,总结了一些生物进化学、基因学等研究成果,尝试论证:我们的直觉并不可靠。他的结论之一,是说学术界至今以来一直纠结该怎么解释图1、2、3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不应该先问自己直觉是什么,然后再尝试解释,因为直觉和基因进化有关,最多能向我们展示,“什么样的选择符合我们的基因架构”,却不能向我们展示,“什么样的选择,是道德的、是正确的。”依赖直觉的道德理论并不能回答“什么才是正确的、标准的”,最终导向道德虚无主义。所以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实际”,而是“标准”。 [3]
    这里我承认,单纯的直觉可能会导致不一致或者不可靠,但这顶多说明理性在某些道德抉择中的必要作用,而不能成为我们抛弃直觉的理由。由于电车难题太过抽象且脱离实际,我们在决策时实际上只调用了很少的直觉,基本没有发挥情感的作用。我们回到在“理性的困境”中提出的思想实验,我猜想先呈现“黑暗森林”理论会导致一些人倾向于保全该物种。那么这是因为我们变得更加理性而换位思考,还是因为我们在情感上感受到了宇宙深处的冷意,在思考这个思想实验时会倾向于做出改变,尝试脱离人类中心主义,换位思考?我认为是后者。当然,这里也有可能导致一些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危险的处境,反而转向消灭之。那么这是理性的并且是不道德的或者非道德的。同样说明了理性的困境。

    义务论和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在道德抉择中,我们应该最大化最大多数人的幸福。
    义务论:在道德抉择中,始终这样行动,以便你愿意你的行为的决定原则成为普遍法则。
    我们暂且假定这两个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且运用它们时所需要的也仅仅是我们的理性。并且其自身已经克服了在实践中的一切困难,已经完美了,这会导致以下问题:
    一、在经典的热气球问题中,两个人分别是科学家和你的母亲。我们遵循功利主义而救科学家,我们遵循义务论而采用随机等办法或者不作为,这是道德的吗?如果遵循普遍的道德律使我们走向人性的反面,人类真挚情感的反面,这种道德律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者说它们仅仅是理论,而我们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它们?或者我们关于道德的看法就有问题,除了正确、正当、标准这些概念外,道德有没有其他的维度?
    二、假设你为了最大化山区儿童的幸福或者希望人人都去山区支教而参加了支教。临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向你表示感谢,但你却平静地说:“没什么,这是道德律要求我做的。”这是不是很荒谬?
    三、我们设想一功利主义的人工智能,因为它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能轻而易举地超越所有人类成为最道德的存在;或者一义务论的人工智能,完全遵从一部完美的道德法典,也轻而易举地超越所有人类成为最道德的存在,这是可接受的吗?

    人之所以为人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断追问,功利主义和义务论还是建立在直觉或情感的基础上的。对功利主义来说,为什么结果这么重要,为什么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这么重要?对于义务论来说,为什么动机这么重要?为什么正确这么重要?这些问题是理性能回答的吗?答案似乎只能是直觉。这些问题的背后还有另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人类需要道德,追求道德?我们似乎完全可以设想宇宙中某种智慧而完全不追求善的存在。答案仅仅在于人是一种个体极其有限,却依赖合作而成就伟大的社会性动物,理性是个体的人的能力,而情感把人链接到一起,建立信任与合作。人类追求道德的本性实际上正刻写在我们的基因中,道德感和理性一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把人和动物以及人工智能区别开来,是人的高贵之处;道德感也和理性一样,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发展。由于道德感在人类心灵中的普遍存在,基于情感的道德抉择依然可以建立一些普遍规律,但由于其复杂性和主观性,也会在实践中出现人与人的不一致,但都是可以互相宽容和理解的,这也能让道德理论更适应复杂的、个别的、具体的、置于具体情境下的道德抉择。
    最后用一个实验支持以上论述。
    2001年,当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加西华.格林(J.D Greene)与一组心理学家合作,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手段,对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方法就是当受试者在做二难选择的时候对其进行fMRI脑扫,看看他们进行选择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结果发现,受试者做判断时,大脑中掌控情绪的区域异常活跃,而掌握推理和高级认知的区域则并不活跃。特别是当选择应该杀一人救五人时,受试者所花时间明显比选择不应该的人长,且涉及认知冲突解决的相关大脑区域的活动也明显地变得更为强烈。代表其是长时间推理和计算的结果。另外,格林还构造其他类似的“杀一救多”情形对受试者进行测试(比如该不该在敌人扫荡时掐死哭闹的孩子以防止全村人被发现),结果也都类似。
    然而,这个结果同伦理学家原以为的有很大出入,因为一般认为,反对杀一救多是康德义务论的选择。而义务论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人类自觉尊崇唯一的道德律而进行的理性活动,但实验告诉我们,事实上符合义务论的选择大部分都是人受情感支配时的选择。[4]


    1.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 《正义之心》乔纳森·海特。由于本人未完阅该书,参看了一些书评。

    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43240/answer/42348771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712170/answer/31584552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论道德抉择中“理性”和“情感”的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vg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