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将《三国演义》当正史

作者: 葉偉強hhh | 来源:发表于2018-10-30 20:37 被阅读48次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名著。只要说起三国这段历史来,下有寒窗苦读之学童,上至耄耋之年之老者,无不知晓其中一二典故,无不说不出那些个英雄大名。曹操、刘备、孙权被认为是三分天下的霸主;司马懿、诸葛亮、鲁肃被认为是奇才大略的谋士;而张辽、关羽、周瑜被认为是横扫千军的名将。然而历史上里的这些人物真的都那么神乎其神吗?历史中的曹操真的是一代奸臣逆贼吗?历史中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遗憾的是,读完了陈寿的《三国志》,这些角色身上的光环瞬间暗淡了许多,而被罗贯中塑造为反面的典型也得到了“平反申冤”的机会。

                    被神化的蜀国人物

        说起《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可以说是前有骁勇善战的五虎上将,后有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上还有一个以仁德之心济天下的刘备。若照着《孙子兵法》里的“五事”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来看的话,蜀国上下符合“道、天、地、将、法”的要求,应利于不败之地。然而事实上,蜀国是最先衰亡的一个国家,甚至到后主时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其实历史上的蜀国人物也并非神乎其神,许多战役传说也只是三国演义增添了些许文化色彩而写成的故事。比如空城计,就并非是历史事实。三国演义里为了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说司马懿带大军攻打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城下无兵,故意打开城门,在城头弹琴,笑请司马懿进城。小说里的情节当然是不可信的,说句不好听的实话,琴声都听到了,说明两军距离不远,随便找几个弓箭手瞄准一射,这诸葛亮就完蛋了。因此,空城计是小说里虚构的。但为什么人们宁可相信空城计就是史实而不是虚构呢?这就要从中国儒家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说起了。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是儒学“无常”,而“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儒家提倡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而诸葛亮恰好符合这个形象。“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忠贞之臣的所有品格,这非常符合儒后的信仰与追求。既然是理想、是追求,那么加上一些神话传说就是如虎添翼,是让这个形象更加活灵活现地印刻在人们心底的最好方式。故而,诸葛亮作为一代忠臣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非如此。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意思就是:诸葛亮这人治理军队和国家大事还是可以的,但真要说什么神机妙算,却是他所不擅长的。这从诸葛亮的五次失败的北伐就可以看出。你可以说他是为了完成先主遗愿,但也不得不承认从大局上说,他是强打必败之仗,成为了压垮蜀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样被神化的,还有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可能连关羽自己都想不到,一千多年后,他会被供奉在寺庙里,会被人授予四十六字的头衔,更能被称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圣”并列,收到千秋几代人的追捧。其实历史上的关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虽然有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但是缺乏大局观,部下也不愿意追随他,最后被吕蒙所逼败走麦城。总结关羽失败的原因就是: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后劲不足。同时,对于身后的威胁轻视不顾,造成腹背受敌之势,天命难救。

                    被贬低的吴国人物

        如果说三国演义的男一号是蜀国的话,那么给他打配角的必须是吴国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英姿勃发。羽扇纶巾,强橹间灰飞烟灭。”这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时时吟诵。由此可见,三国历史上的周瑜应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美男子与大将军。同时,后代史学家也一致认为,吴国的崛起乃至孙权能够在位七十多年最后统一江南与魏分庭对峙,无外乎是两个人的功劳:周瑜与鲁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人,吴主孙权才能在曹操大军南下的情况下作出联蜀抗魏的重要决断;也正是鲁肃的高超智谋与周瑜的绝顶将才,使赤壁一战名垂千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左右了这段百年时光中的历史走向。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表现诸葛亮的智谋超群,不惜将鲁肃描写成一个按部就班的“傻老头”,而将周瑜描写成心胸狭隘的“伪君子”。同时,也把赤壁之战胜利的功劳全部算在了诸葛亮的头上,甚至虚构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总的来说,为了凸显诸葛亮,罗贯中不惜将吴国最重要的一文一武两位人物进行丑化。小说固然精彩,但若真把它当成历史去了解并在教育中传输给后人的话,只能说是一种遗憾了。

                    被敌对的魏国曹操

        曹操,一代奸雄,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奸雄,顾名思义就是又奸诈又有雄心大略的人物。如果只看《三国演义》而不借助任何史实资料,曹操给人留下的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卑鄙小人。主要导致这种印象产生的,大概有那么几点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里曹操杀尽吕伯奢一家后说的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正是这种违背儒家思想的言语激起了人们心中的不满。然而在我看来,在那样一个乌烟瘴气的朝野里,不能用正常的伦理道德去盖棺定论一个人。只能说曹操是为时代所迫,不得已而成为了奸雄。在史料中确有如下记载:许邵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完大笑。那时候年仅二十几岁的曹操笑什么呢?笑的是无论天下大势如何变幻,他始终是左右时代的那一个人,这也是曹操的价值观。可极为讽刺的是,一个原本想左右时代的人,最终被时代所左右,恨其一生都做不了能臣,只能被迫做奸雄。

        此外,曹操这人是很大气而且有趣的。他的大气体现在聚贤纳士、不计前嫌上,特别是对待收降的部将,例如张辽、贾诩等,这些人最终也为曹操一统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再离开小说看正史里的曹操,他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吃穿住行都不考究;他也是一个十分亲和的人,私下谈笑时甚至笑歪了头,一头栽进菜盆子里去;他还是一个十分注重文学修养、治国方略与军事素养的天才。毛泽东曾经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寥寥几语,抒发了毛泽东对于曹操的赞赏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短短一百年不到的历史,却是上下五千年里最为荡气回肠的一段。三国里的英雄人物也留存在我们日常文娱活动里。可能是由于罗贯中与关羽是山西老乡,也可能是儒家思想对作者产生的影响,《三国演义》读来总让人觉得是以蜀国为中心写的一本小说。我只是希望能以此文还原些许三国历史,至少让后人知道除了小说以外,还有一本陈寿写的《三国志》,还有裴松之为其作的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勿将《三国演义》当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cz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