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哲思想法
牧童眼里《道德经》(89)

牧童眼里《道德经》(89)

作者: 西北晓峰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13:20 被阅读0次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赏析

    通行本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注释]

    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空也。唯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恍惚无形,不系之叹。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阅众甫。

    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以此知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也。自是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見见物者也。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惚恍者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方有无之未定,惚恍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眇,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物至于成形,则真伪难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的既难,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错出,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不去名之。唯未尝去,故能以阅众有之变也。甫,美也,虽萬物之美,不免于变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圣人之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帛书版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yǎo]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相互对比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唯道是从)。道之为物(道之物),惟恍惟惚(唯恍唯忽)。惚兮恍兮(忽呵恍呵)其中有象(中有象呵);恍兮惚兮(恍呵忽呵),其中有物(中有物呵);窈兮冥兮(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其中有情呵),其精甚真(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括号里的粗体字是帛书版,对应通行本不同的地方,排列在一起,便于斟酌。《道德经》版本众多,有N种解读。王弼与苏辙注解的版本就有所不同!牧童只是牧童,也只能在前人的注解之上慢慢感悟。牧童以为两种版本中通行本应是汉期整理的版本,帛书版应更早一些,牧童以不同虚词用法感觉有这么一点。牧童以为本章点出探知道的方法在于用情,情系于道发自道且明情用情顺情自然也就是探究道的不二法门。此处的情窃以为是深厚的怜悯之心引发的情感。

      注:本章部分内容摘录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牧童眼里《道德经》(8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dc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