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20 一百七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语音整理
这一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我个人认为是《论语》里比较重要的一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一章里,孔子表现出了对自己思想理论一种高度的自信,还有面对现实一种清醒的使命感。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就要带兵去杀掉孔子。当时孔子正在和弟子们在大树底下演习周礼,桓魋派人把大树给砍了,并且要杀孔子。孔子离开宋国,他的学生跟在后面比较紧张,孔子为了安慰大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句话就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其如予何”,翻译成现代话是,你能拿我怎么样呢?也就是说,就算你看不惯我,但是你又干不掉我。
所以这句话实际上表现了孔子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他伟大的理想所产生的一股浩然之气,以及他临危不惧的这种大勇。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桓魋这个人,向姓,桓氏(是宋桓公的后代,后人就以桓为氏),名魋。在历史上叫桓魋,或者向魋。他是春秋末期宋国公族里的一个世袭大夫,在宋景公的时候担任司马,主持军政,所以又被称为司马魋。
这个桓氏家族有兄弟五个人,老大叫向巢,在宋国任左师,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实力很大;桓魋排行老二;老三就是司马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之一;老四叫子颀,老五叫子车,都是跟着桓魋做事的。所以桓氏家族在当时的权势很大,连当时的公族也要礼让三分。
桓魋为什么要杀孔子呢?他们本身也并没有什么过节,但是由于桓氏家族在宋国实力很大,桓魋本人也就骄奢淫逸,无法无天。甚至和宋景公也发生过矛盾,这里有一个典故,就是由于桓魋实力很大,恃宠而骄,很多人为了讨好他,就给他送去了很多珠宝。宋景公知道以后就向桓魋要,你那么多珠宝,是不是该给我一些?但是桓魋不给,并且是找了很多理由假意搪塞,因此也得罪了宋景公。宋景公索要不成,派人到桓魋家里去搜查,查来查去也没找到,就逼问桓魋,桓魋随口就说把珠宝扔进鱼池里了。于是宋景公就命人把鱼池里的水全部抽干,结果也没有找到珠宝。珠宝没找到,但是鱼池里边的鱼却全都死了。这就是成语“殃及池鱼”的由来。
当然,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不管怎么说吧,桓魋骄奢淫逸,无法无天,孔子如果被宋景公重用的话,那肯定就要实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这样势必会限制他的权利,所以他对于孔子的到来惴惴不安,一定要把他赶走,能杀掉当然是最好。
所以我觉得桓魋在孔子给弟子树下演习周礼的时候,派人把树砍掉,实际上是敲山震虎,主要是想把孔子羞辱一番,赶出宋国。
这件事发生以后,弟子们就劝孔子说,老师,赶快走吧,这里太危险,尽早离开才好。而孔子却说,“天生德予”,就是说,上天赋予我美好的德行,肩负重命,上天自然会庇佑我,他桓魋能够把我怎么样啊?
注意,这个“德”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道德品质,而是功能。记得我以前给大家说过这个道德一词,道就是天道,而德就是天道所具备的功能。孔子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有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把治理天下的大道推行实现,和周礼的恢复。
当然,类似的情况,孔子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孔子在匡地,曾经被匡人包围也很危险。孔子也说过,“匡人其如予何?”就是说,上天让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会让我有事的,这些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本章所叙述的这件事,在《史记》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内容是这样的: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是《孔子世家》里的记载。同样也是在《史记·宋世家》里是这样描述的:景公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
我们发现这两段记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用了“去”这个字,而没有用走。去就是离开,走是逃跑。也就是说,孔子面对这种危险的境地,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从容容离开了。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孔子鲁莽胆大,不怕死,在关键的时候他还是会保护自己的。因为这里用了“微服去”,就是说乔装打扮一番离开了宋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勇又有谋,同时对于自己的学说是高度的自信,对自己的使命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李零讲解
“魋”,音tuí。
这是前492年的事,孔子当时已60岁。孔子在大树下讲学,司马桓魋派人来搅场子,叫人把树拉倒。孔子一把年纪,还受此暴力威胁,这是孔子蒙难记中很有名的一出。另一次是在四年以前,孔子被围于匡(参看《子罕》9.5)。这次,他说“桓魋其如予何”,那次,他说“匡人其如予何”,意思都是说,我有天命在身,你能拿我怎么样?
这句话很经典。我们都知道,王莽是正经儒家出身,他被汉兵包围,还念念有词,说“汉兵其如予何”(《汉书·王莽传》),就是模仿孔子。但他和孔子不同,是死于乱刃之下。
〔按〕桓魋是预防性措施,孔子对他没有实质性伤害,所以是驱赶,并且还很委婉,连口头警告都没有,大概只是没好脸色。在我树下演礼,对不起,我要罚我家的树。这事儿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大,孔子明白这是主人不欢迎,没办法,他的地盘他做主,不走更待何时?
至于《史记》中记载的“欲杀孔子”,杀是不存在的,孔子当时已名满天下,不接待已经是很无礼了,杀是不敢杀,也可以说是不值得,所以“欲杀”是恐吓。“微服去”,“微服”,换回常服也,因为刚才在演礼穿的是礼服。当然是讪讪然地离开了,能易服所以不存在逃,只是在主人家士兵不友好的眼神下换衣服有点尴尬。“其如予何”,小忿而已,真性情流露。而“天生德于予”,与其说是孔子的自信,不如说是孔子在打气,给自己也是给弟子一些鼓励。因为,唉,刚才太没面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