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家的胙肉
《延禧攻略》在热播中,对于吃货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什么宫心计,而是:吃。
胙(zuo)肉,你吃吗?就是祭祀用的,白煮的大肥肉,不加调味,一点盐都没有的白煮肉。
《延禧攻略》里,有一个吃胙肉的场景,怡亲王偷加了调料,被乾隆帝惩罚,骂他忘祖。清朝皇室,有“承福受胙”之说,意思是所承受的福气均来自先祖开创基业的艰辛,吃胙肉是不忘祖。
胙肉,还有个更高级的说法,就是有福之肉。《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这里的文武胙是指周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周赐给秦文武胙,表明秦在诸侯中的应有地位。
这就是先秦“胙肉之赐”的说法。同样,《延禧攻略》里的这位乾隆,也是因为默默地吃了雍正爷赐予的一块胙肉,从而稳固了他继承大统的事实。
可见,胙肉之赐,便是古人有用祭祀天神和祖宗的大白肉,奖赏特定对象的礼仪。
我也想让我的皇帝老儿赐我一块胙肉,我肯定毫不犹豫、津津有味地吞下那块没味道的大肥肉,可我的皇帝老儿在哪儿呢?
二、民间的胙肉
本世我投胎的是民间的一小户人家,民间没有“胙肉之赐”,但有“太公分胙肉------人人有份”之说,各宗室族亲一起祭祖,完了,太公给每房分祭祀的肉,是为“分胙”,也叫“散福”。
就如朝廷吃胙肉乃王宫贵胄才能吃到一样,民间家族分胙也只能是男人吃,女人没份。
当然,那是父权社会的残留做派,现在已经是后父权时代了,女人经济独立,撑起半边天。
后父权制社会的这些男人们,经济大权旁落,他们也就顺势把一些事情扔给了女人去办,寺庙上香或家祭典礼,很多男人借口工作忙,任由女人摆弄,所以现在基本不是太公在分胙肉,而是太嫲在分胙肉了。
胙肉也在进化,我所处的闽南地区,虽然保留了很多中原祭祀的礼仪,但从我记事起,还真没吃过什么白煮的没有任何味道的胙肉。
胙即祚,就是有福的肉,有福的肉为什么不能有味道呢?每当我家祭祀的时候,族中的老太嫲一直在吩咐各房的媳妇们,祭祀用的菜肴一定要热气腾腾地上供桌,一定不能有贝壳之类的东西,一定不能加辣椒,一定要有地瓜芋头,一定……。因为热气腾腾才是对祖宗的尊崇,因为贝壳之类的食物会割到祖宗的喉咙,因为辣椒会不小心呛到祖宗,因为地瓜代表金芋头代表银,因为……。
你看,九十几岁高龄老太嫲,并不想要用一块没有任何味道的大肥肉去祭祀祖宗,她是用她认为最好的食物、最用心的烹饪、最虔诚的心去蒸煮每一道祭祀的菜,然后供奉给祖先,分祚给每一位子孙。
煮好每一块肉上供给祖宗,再分祚给子孙,便是老太嫲心中的胙肉。
三、中元节的炸肉
中元节快到了,又是一年一度大祭祖的时候,闽南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有“年兜(除夕)不回家无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无祖”之说。
几百年来,闽南人多有在外打拼的习惯,但每逢春节和中元节是要回家的,春节不回家团聚,说明你是一位没有家室的 人;中元节不回家,说明你连祖宗都忘了,忘本是很严厉的诅咒,过去的人无论如何都是要赶回家的,可见农历七月十五的祭祖有多隆重了。
胙肉在进化,中元祭祀也在改革,七月半纷纷赶回家的已经成为过去,但祭祀无论如何都要举行,唯有祖宗的庇佑方才是在外打拼的力量源泉,于是留守家族的妇女们,便成了祭祀大军。
今年的中元节也不例外,届时,族中各房的妇女们忙碌起来,老太嫲又该拄着拐杖到各房去吩咐注意事项了,什么炸醋肉、炸排骨、炸鸡腿、炸鳗鱼、炸豆腐、炸菜粿、炸枣、炸地瓜、炸芋头......,都要炸得香脆金黄,我知道,这个炸,和祚,和胙,联系起来有多牵强,但用炸物祭祀,却是闽南人很喜欢的供品。
闽南人祭祀的时候虽然很虔诚,但也爱说:一敬神、二敬人,祭品终归是要落入人的腹中的,所以祭祀的东西就很人性化了,胙肉似乎就演化成了炸肉。
四、胙肉,你会吃吗
祭祀并非迷信,祭祀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用特定的食物来提醒我们,祖先从何而来,我们从何而来,子孙从何而来。
闽南人说:摇篮血迹。你出生时的地方在哪里?你的血肉源自哪里?
所以每年的中元节,闽南人才会如此重视祭祖,他们跪下磕头的那一刻,便是刻下一道烙印,我来自这里,我终将回到这里。
乾隆在分胙的时候说,不要忘了大清先祖打江山的不易;老太嫲在分胙的时候说:吃了祭物,祖宗会保佑你。
帝王之后也好,平民之后也好,吃无盐的胙肉也好,吃香酥的炸肉也好,能分到肉的,你便是有根的树,你便不会飘零。
有根方能成参天大树。
那么,胙肉,你会吃吗?
图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