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曾让不知多少人,洒下一滴滴泪水,里面的一句台词太贴合现实:
我卖了这么多年药,发现世上有一种病,永远治不好,那就是穷病。
逐渐接近而立之年的我,也是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不容易。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很穷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父辈还是我们,都的确很穷,生活在底层亿万大众中的我们。
然而,在中年之后,有的人却开始逆袭,有的人却越来越穷,甚至得了绝症,只能在家等着咽气归西。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呢?
第一,敢于尝试
第二,善于观察
第三,善于学习
第四,有执行力
第五,有远见
村子的一个大叔,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孩子读书。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段日子里,农村孩子们读书,全靠父母从牙缝里一点点抠出钱,来供孩子读书考学。
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考个大学或者读研究生,搞得一家人都留下了健康后遗症,身子骨越来越差,甚至四五十岁就撒手人寰。
但,这个大叔,刚开始跟父亲一起在窑厂拉砖出气力活,手上攒了钱,就开始买地种菜。他农闲或者上镇上赶集的时候,都善于观察市场,看哪种菜卖的好,哪种菜赚钱多,哪种菜市场上特别少有等细节,把这些都用心记下来,再去思考,再去实践。
后面,他用了两三年时间的实践,摸索出来市场上一个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去种对应的菜,等到菜上市的时候,很少会遇到赔钱赚吆喝的时候,基本都能赶上一个好价钱,在村子里种菜的所有乡亲们拔的头筹。
在种地的同时,他还在家门口养了两头猪。每天从地里收工回来,顺手背一筐草回家喂猪,或者遇到其他乡亲的菜不好卖,烂到地里没人要时,大婶也会去把它们背回来喂猪,比如雨季里的西红柿。每年猪娃卖一千多块钱,只是顺手做的事情,不耽误正常的作息。
在冬天农闲后,会超前把种过的地全部犁起来,过过冬。再利用年前挤出来的一段时间,去村子的工地砌墙,再挣份收入。
就是这样,大叔大婶让孩子们都顺利地读完了大学,孩子们后来有的参加工作,有的自己挣钱后再进修考了研究生。
他们如今六十岁了,经年累月的劳累,他们身体除了有些佝偻外,没有太大的健康问题,现在经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做工地,帮助儿女们在城市卖房子。
相反呢。
村子里的另一个乡亲,我尊称三叔的,也是三个孩子读书,也是那个时代。他们夫妻二人年轻时,也是穷的叮当响。三叔平日里主要在砖厂拉砖坯,挣个辛苦钱,地里种上懒庄稼,三婶照看着。
在砖厂干了三五年,砖厂倒闭了,他也没有啥一技之长,但孩子们还是要读书,学习都挺好的,不忍心让任何一个辍学。
他们夫妻二人平日里也是省吃俭用,家里养的几只鸡,早晨刚下的鸡蛋还温温的,就拾到碗里拿去卖了换钱买油盐酱醋;并利用从牙缝挤下来的钱买了许多地,但都种的芝麻,花生,玉米这些农作物,也是忙忙碌碌的过着。
在让大儿子读完高中后,实在供不起了,所以大儿子就开始参加工作,补贴家里,二儿子也读完高中,女儿开始读高一,他们夫妻二人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一直坚持着,舍不得去医院检查,等了半年多,再检查时已经是癌症晚期,直挺挺的等死,凄凉地结束了人生。
这样的例子,在农村比比皆是,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底层的生活苦不堪言的!
再说说我家吧。
差不多在2002年吧,那个时候是非典期,母亲得了黄疸肝炎又转化为肝腹水,一度有准备后事的打算,也就是直挺挺等死那种。
好在民间打听到好的中医,在村子跟父亲要好的乡亲帮扶下,才把她的病暂且控制住,幸运的是半年后,当地诊所出现了一种新型药,分国产跟进口的,打一针300块,国产的。
可是,家里攒那千把块,早已无影无踪了,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全部长满荒草。后来,还是卖菜的爷爷,在邻镇四处奔波借钱,才凑了六七百块。
这才算把母亲从死神面前拉了回来,我也得以继续读书。
后来,父亲一边靠种家里几亩地,一边在冬天农闲时,给村里的拉沙车装沙,装一车才几块钱,往往一个冬天能挣一百多块钱,也就差不多够过年用。
家里的地呢,刚开始他也是种懒庄稼,后来看别人都种菜,感觉种菜也挺赚钱的,就开始看别人种啥自己也种啥,但基本上没赚啥钱,因为供大于求,价钱自然提不上去。
我家的西红柿,有两三年都红艳艳地烂在地里,全靠一支勾担两个框子,每天担一两百斤,不断走街串巷地吆喝,却只能赚一二十块钱,肩头却磨下一个个伤疤,所以后面就不卖了。
家里又没机器,中原的夏天旱起来,土地皲裂,有时会裂开几指宽的缝隙,何况庄稼呢?!
当然了,有机器的乡亲,都会起早贪黑的去占井,一浇就是好几天。我家没机器,基本全是靠天收。
本来,夏天挺热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庄稼,谁都不想站在日头下受罪。所以有时父亲求人家有机器的乡亲帮忙浇水,都基本不愿意浇,哪怕给钱灌油,都不愿意去受那个罪。
这也是我家每年种的西瓜面积大,却收成很小的原因之一。
至于种菜的窍门,他在四五十岁才摸透,家里经济有点起色,这才能让我继续读书,除非我自己不读了,否则他不会让我辍学早早打工的;当然了,也离不开政府,打小学五年级有这个政府教育帮扶政策开始,我整个学生时代,都是享受政府的帮助,所以我也算赶上一个好的时代。
但是,这个年龄的他,年轻时做气力活太多,身体也越来越不如曾经,需要吃药维持,缓解疼痛;他的面相看起来比同龄人的老十多岁,发须早早地白了。
在我毕业走出校园那年,父亲才舍得买了老年三轮,卖瓜卖菜时用;我离开校园,差点失业,进了工厂拿着一千多的工资,所以就没有啥积蓄。
第二年我在工厂上班,接到电话,平日母亲基本不怎么生病的,又生病了,远隔千山万水,我也就没多想,等我回去后,人已经撒手人寰。
在亲戚那里,得知,母亲最后那几天,吃不下东西,直挺挺地等了两天才走了。
我也埋怨了父亲,不去医院治疗,就在诊所里吃中药调理,耽误病情。
父亲说过。
“你挣多少钱?医院是你能去的起?家里也就那几千块钱,能干啥?到时钱花了还不一定能救过来,还不如就这样一死,花个千把两千,比较划算。”
所以,对于电影里那句台词,我是感触颇深的,有了国家的医疗帮扶政策,基本上避免了一些穷病的发生,但要解决中国亿万底层劳苦大众的看病问题,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作为底层大众的你我,无需抱怨,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生活,阳光面对每一天,充实生活,响应党的号召:
撸起袖子加油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