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天才吗?

作者: 小傻_e54a | 来源:发表于2019-08-18 07:34 被阅读0次

          首先来看,为什么说通过训练可以铸就天才吗?

            莫扎特是大家公认的一位音乐天才,他在7岁的时候就举行了大型的音乐会,让音乐界广为震惊,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人震惊的是,莫扎特在他4岁的时候就能够分辨任何音乐的音调,甚至是像声音的调子,比如时钟报时的音调,甚至人打喷嚏的音调,这种能力是极其罕见的,大约在每一万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具有这种完美音高的能力。莫扎特的这种能力一直作为证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绝好例子。似乎,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有天赋异禀的能力。

          真是这样们?在2014年日本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招募了24个两到六岁之间的孩子,在训练他们一年以后,这24个孩子全部具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也就是说经过训练,也可以获得和天才一样的表现。作者分析说,莫扎特所谓的天赋很可能也是训练的结果。要知道早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全职教他音乐了,每天音乐训练的强度,比那24个小孩子还要高,是训练铸就了天才。

            人的身体和大脑有极强的适应性,如果通过刻意的训练,就能够极强地改变身体的适应能力。比如你觉得人类做俯卧撑的世界纪录是多少?500还是1000个?在1980年有一个日本人做到了10507个,夸张吗?这还不算什么,在1993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人只花了21个小时就做了46001个俯卧撑。天哪,人身体的极限究竟在哪里?通过训练可以让身体素质强大到21个小时做4万多个俯卧撑。其实大脑也一样,大脑经过刻意练习之后,也能够发展出过去不具备的潜能。

          想象一下,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练习弹琴,旁边有一位老师去问他,我看你每天都训练一个小时,可是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成绩都不及格,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学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呀,我每天都在练呀。老师问,那你练了多少次?学生说十次或者二十次吧。老师再问,你弹对了多少次?学生说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老师又问那你怎么练的?学生说不知道,我只是一直在练。这样的场景熟悉吗?我们一直在写作业、一直在作题、一直在跑步、一直在下棋,可是我们既没有成为学霸、运动健将,也没有成为象棋高手,为什么?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天真的练习,虽然埋头在干,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

            有效的练习,不等于长时间的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的练习,只有正确方法的练习才能真正有效。那什么样的练习方法才算有效的呢?作者说这个很重要的方法叫有目的的训练。什么是有目的的训练?我们还回到刚才的例子,那个练习弹琴的小孩子,假如他的训练是这样的过程:他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比如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然后用恰当的速度弹完这首曲子,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就去找原因。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孩子每天晚上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进行训练,他的进步会不会更快一些?

          什么是刻意练习的原则呢?首先明确你的高绩效的目标,我想要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我们要尽可能找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这个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第三,研究这些杰出人士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原因;第四,就是我们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这四点就是刻意练习的原则。这个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能够切实应用,效果惊人。美国在越战早期,海军飞行员的战绩其实是很糟糕的。1968年的前5个月,美国海军击落9架越南的飞机,自己损失10来架战机。而且更夸张的是,飞行员发射了50枚空对空导弹,却没有一个打中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不得不思考:问怎么样才能够提高飞行员的能力,让他们快速地具备一流飞行员的水准呢?这就发展出来著名的“王牌训练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首先把最优秀的飞行员挑选来做教官,让他们模拟越南的战斗机战术,组成红军,然后,选拔仅次于这些教官的优秀的飞行员作为学生。组成蓝军。接下来,就让红军和蓝军天天对战。因为教练组经验更丰富,所以常常把学生逼到失败的边缘,让学生在紧急、危险或者各种复杂的状况下做出战斗决策。战斗结束,当天教官就和学生沟通复盘,总结经验。教官分享他们的思考判断过程,学员寻找改进的办法。第二天,带着新办法再训练。

          经过这样持续反复的训练,结果到1970年的时候,这批美国海军飞行员再次投入战场,他们实现了击落12.5架的敌机,自己只损失1架飞机的惊人战绩。这一套王牌飞行员计划巨大的成绩背后,遵循的就是刻意练习的原则:明确的目标,最优秀的老师,跳出舒适区的训练和及时的反馈改进,以及周而复始的高强度训练。其实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遵循刻意练习原则的过程。

          可是还有一种情况,我这个领域连经典的书籍也没有,行业专家的意见也不能确定就是正确,怎么办?作者说,这样的情况,就要回到刻意练习的本质,让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及时的、高质量的反馈来提升效能。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的放射科医生,他们通过X光照片来判断分析乳腺癌病患,随着从业时间变长,他们的判断能力并没有明显进步,有时还会有退步。为什么?原来,放射科医生大约看1000张X光照片里面,可能才有4到8个癌症特征被发现,所以医生获得有效反馈的次数就很少;而且就算这少数情况下,医生觉得X光照片可能有癌症的病变,因为隐私的原因,病例到了自己的私人医生那里,放射科医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而且在这个领域,过去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这种判断X光照片的能力,即使是资历最丰富的专家,也不能确保自己的判断一定都正确。这个时候,如何提升医生的判断能力呢?作者就提出他的解决方案: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强化决策和结果之间的反馈,然后找差距,刻意训练。

          具体怎么做呢?作者建议,把过去多年来进行X光照片诊断的病人案例收集起来,再把对应病人后来实际的病例档案找到,从中找到有价值的案例汇总起来,也就是那些有特殊反馈效果的病例照片,比如:当初放射科医生看照片没有发现问题,可后来病人发病了,又或者刚开始医生判断有癌变,可是实际是误诊。这些经过汇总的有价值的案例,就成为训练医生的良好素材,他们可以通过再次诊断这些知道结果的X照片,来研究自己的诊断为什么有问题,如何改进。这样,放射科医生就把过去可能1年才能有一次低效反馈的训练,变成可以每天几十次有效反馈的训练。就这样,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后,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正确率有了大幅的提高。

              这就是一个在没有有效反馈的工作中,运用刻意训练原则提升效能的方法。我们工作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你的工作是整个项目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比如你是做平面设计的,或者编程开发的技术人员,我们不知道成果怎么样影响结果,我们的工作能力就很难提高,工作几年后会觉得自己在吃老本。刻意训练的原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和最终结果之间建立起联系。比如,这次做的平面设计,哪些地方客户评价很好,哪些地方客户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可以和自己的同事,相关的部门人员一起讨论改进方案,然后自己再刻意练习,下次继续改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世界有天才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nl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