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妈妈群的一个话题就能引起妈妈们的理解讨论,并且能从本话题引申到其他的好多话题。以往我都是默默潜水,看别人家的分享,好的学习,不好的避免,因为自己初为人母不过17个月,也在跌跌撞撞学习成长期。但是这次的讨论忍不住分享,分享自己和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一些炫耀,有一些自豪,更多的是透过大家教育方式的差异,深深地感觉:育儿就像照镜子,你投射什么,就映射什么。
话题初始是什么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一些场景具体描述一下。
某位妈妈提到,小朋友最粘奶奶,虽然晚上是妈妈陪睡,但是奶奶满足了小朋友所有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妈妈有时候生气或者不开心会直接冲小朋友凶,不管妈妈生气根源是因为小朋友还是和奶奶育儿的冲突,长此以往,这位妈妈自己描述自己在小孩心里就是一种很凶的形象。比如晚上睡觉前,小孩粘奶奶,每次洗澡都是妈妈把小朋友生硬的从奶奶身上抱下来。所以这位妈妈也不太喜欢晚上很早回家,觉得家里就像现场,自己分分钟都在战斗。
育儿道路上,妈妈和老一辈,不光是和奶奶,外婆也一样,冲突实在太多。可以理解,因为时代变化了育儿理念发生了变化,加之老人年纪大了,应对变化的反应速度慢了,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谁家都是一把辛酸泪。但是大家的目标是一直的,都是为了小朋友好。为什么为了小朋友好,我们还容易情绪失控的大吼大叫呢?
经历了10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疼痛,育儿路上的跌跌撞撞,看着小小人一天天成长,不光动作上的进步,会爬会坐会走会跑,更多是意识层面,个人意识的建立或觉醒,开始长成他自己。可能源起怀孕前读了很多育儿书和龙应台的书,所以我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定位很清楚,在怀孕的10个月里面,他和我是合体的,从出生开始他就是他自己,特别从他会翻身开始,他已经开始有力气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时候,说明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妈妈可以控制的不一部分,就像所有其他独立的生命一样。不能因为是我生了他,就分分钟所有事情都要管他,都要想他遵从我们的心思发展。
所以在过去的17个月里面,我一直以一种对等的身份和他交流和沟通,一开始我们奶奶也不太理解。觉得我小题大做。比如还很小的时候,我会问小朋友你想穿那件衣服,这一件还是另外一件,那时候他只会躺着,但是他看到不同色彩和形状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会根据他的反应,挑选他最兴奋的衣服给他穿。慢慢等他大了,他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了,每次给小朋友买东西或者给他东西时,都会询问他,让他自己选,他也很开心。
除了选择让他自己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便他只会爬的时候,行动力已经足够了,玩具玩的摊开的到处都是。玩完了以后,我会慢慢陪他,一遍遍教他,把玩具都归拢好,放在玩具篮子或者原来放置的位置。所以等他长到17个月,每次拿东西已经不用说,用完了玩好了会自己放回去。同时,他很乐于助人,因为我们会麻烦他。比如,拆开的包装,换下来的尿不湿,擦完的纸等等,所有因为小孩产生的周边垃圾,或者你产生垃圾时他正好在你身边,我们会请他帮忙把垃圾丢到垃圾桶,他会很开心的完成这项工作。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我们家里没有打扫卫生的劳累,也不用跟在小孩屁股收拾。无论老人和孩子在这个互动中都特别开心。
最后一个我经常做的,也是最骄傲的就是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表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开心的积极的正向的。比如,早晨醒来的早上好,睡觉之前家人互倒晚安,下班回家后的拥抱,及时在开心的时候询问你开心嘛。在我特别开心的时候,会说妈妈爱你宝贝,过来抱抱。所以和小朋友建立的是一种正向的链接,每次我们都开心的拥抱。让我对这种表达骄傲的是一次带他去游泳,游完后阿姨给他洗澡擦干准备换衣服,小家伙看到我突然发嗲说,妈妈爱你,抱抱。让洗澡的阿姨很意外,立马和我确定她听到的是否准确,然后又确认他的月龄,听完后赞叹不已。一开始听到我也很惊喜,毕竟这是小朋友第一次对我的表达,之前都是我说。但想来我们日常有很多这种对话,我觉得可能到了他需要的爆发期。马上他会把听到的都说给我听。
除了开心的,不开心的你心烦的事情也要及时和小朋友交流。比如下班后因为工作不开心,或者家务事的劳累和烦躁,甚至小朋友的撒娇,比如走走走突然让抱抱。在这种情况下,我见到小朋友,会及时表达今天的心情,因为什么事情导致了这个糟糕的心情。但这不是结束,最后最重要的一步是提出你的需求,比如妈妈需要你抱抱,你抱抱妈妈就好了,或者妈妈需要一个人待一会休息下,你和奶奶爷爷玩一会吧。诸如此类。小朋友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很高,即便你不说,低气压时他也会感觉到,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处理。你把你的需求告诉他,他就很好的理解你并且知道如何做。这是一种很强烈的连接。
可能因为这种交流和沟通,小朋友和我之间很腻歪,我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暖男,可能有他性格使然,但我相信我们之间的沟通是有影响的。比如我看着他玩的开心,突然他看到了我的目光就会过来抱抱我。这时候是一种别人无法体味的温暖。
为人父母,只有在小时候会一直在一起,等小朋友长大聚少离多,而且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已经不再那么的需要你了,所以为何不在他小的时候创造一些美好的回忆呢?相信你的耐心,你的爱可以做到这一些。即便你持有不同意见也没问题,因为育儿路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一招包治百病。祝所有的小朋友健康快乐成长,所有的家长同样健康快乐陪伴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