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他的佛教贡献不消说,仅仅他的行记《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如今在印度,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句子越短,越有力量。这句话七个字,响彻千古。孔子说,如果今天早上让我知“道”了,哪怕晚上就死,我也愿意。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其次,“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毫无怨恨,毫无遗憾,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最后,也就是孟子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孔子的“道”内核是“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行为,二者是统一的。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终身实践它,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夫子穷其一生都在“求”,一方面在追求真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探求文王、周公之道,“郁郁乎吾从周”;另一方面在为发扬真知而颠沛流离,虽然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求之”,周游列国,以求把“道”发扬光大。他自认为天不灭道亦不灭,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虽然最终也没有施展,但这样的浩然正气和大德担当却融入了几千年来士人的骨血之中,成就了士人风骨。难怪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中庸》说:恐惧其所不闻。即害怕浑浑噩噩度过此生而未能“闻道”,那就等于白活了一辈子。对真知的追求是人的道德责任和全部意义,如此才能成就高尚的人生。在当今这个把追求“名利”作为普遍价值的语境中,不少人把名利看得最重,有的不惜把道德伦理当作垫脚石,以求的“高名”“富贵”。但这些真的能带得走吗?真的就被人们“占有”了吗?君不见故宫巍巍,圣上何在?大宅遍地,还能找到它曾经的主人吗?如此种种,无非是“无知而无畏”。孔子这样的呼唤显得突兀,却振聋发聩。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现在有些事物已经让人很陌生了:慢慢的行走;安静安宁;放松的深呼吸;踏实的日子;略显乏味的预见;人前的体面;带着羞涩的谦让……充斥在身边的是:忙忙碌碌的身影;迷茫的眼神;无助的叹息;躺着不想动弹的疲惫;深夜醒来的空虚;无处不在的喧嚣;每天都在变的广告;充满诱惑的图文……不禁让人担心,这可如何是好!
凝望历史的深处,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和诸子百家一道,支撑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稳定而坚毅的走在世界前列。他们探求的是人、社会、国家的终极问题:什么是人的意义?什么是家国天下的关系?什么是好的政治?怎样安放自己的灵魂?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自己的关系?他们追求的是人在自身生活和利益之外的升华。
目光收回到现在,我们有了市场经济,有了从未有过的科技和财富,但我们还缺少马克斯韦伯,缺少能让我们安身立命的真知,更缺少探求真知的勇气和自觉。查理芒格说:获取智慧是人类的道德责任。人类之所以将自身与动物区分开来,不就在于人类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求真之心吗?真正的人不应苟且而无知,不应贪婪而愚昧。我们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拥有自由的灵魂乃至坚实的经济基础,唯有掌握真知,别无他途。
今天我们读先秦经典意义也在于此。在欧美大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政治学》等100多部经典是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拿起自己的经典,回到经典思想的言路与思路之中,追寻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与选择。并由此开去,让经典在当下复活,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卑微平常的生活跟真实、美好、诗意的大道相连。
其实,也没有必要一味地高大上。世俗一些,真知不仅彰显意义,也创造价值。只有真正掌握了真知和智慧,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发展的规律。唯有这样,才能看清那些似是而非、习非为是的理论和现象,掌握真知灼见,培养出真正的洞见,摸到运行的脉搏,也才能预测未来、看清大势,进而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比如腾讯帝国,正是认识到人类一旦加入了一个社交网络便很难迁移出来,因为迁移的代价巨大。因此,在 QQ基础上推出微信,很快取代了“米聊”,成为人们须臾难离的社交平台。《腾讯传》中,马化腾对吴晓波说:因为有了微信,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这就是真知的力量、洞见的魅力。
凡事都有另一面,而真知的另一面只刻着一句话,就是代维多伊奇说的:所有的邪恶都是因为缺乏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