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襄公十年(前563)秋郑、楚联军对宋、鲁等邦的秋收进行破坏式的袭击后,诸侯联军再次伐郑,虽然没能立刻将郑迫降,却遇上了郑国贵族内部冲突的“西宫之难”。
鲁襄公十年(前563)的“西宫之难”与诸侯“虎牢之戍”
就在诸侯之师再次围困郑都之后的大约两星期后,郑国部分失势贵族突然发动了对“穆族”执政之三士的武力反抗:
……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入,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子孔知之,故不死……(左传.襄公十年)
其中侯晋所在的侯氏曾经相当有名,其先为郑文公时候的六卿之一侯宣多,后在争权中失利被“文族”之公子归生所杀,即所谓“克减侯宣多”(前625);其后郑成公时候有侯羽为普通大夫;至郑简公时连战车都被执政子驷剥夺,成为普通的“士”。
堵女父起源自郑庄公时的司马泄驾,其先可能为郑桓公诸子之一,其后泄寇被封于堵邑,所以又称泄堵寇,被冢宰太伯认为是郑文公未来可依靠的诸大夫之一,后曾被管仲评价为“执政之三良”之一,逐步登升为介卿。
子师氏可能是郑庄公诸子之一,太伯向郑文公建议重用的诸卿之一就有“师之巨鹿”,其后代又被管仲认为是“叔詹、师叔、堵叔”三良之一。
尉氏、司氏起源不明,春秋早期的历史中不见这两族为卿的记载,不过按照《传》介绍的顺序来看,大约尉氏、司氏出现的历史当晚于堵氏、侯氏和子师氏,又不同于“公子之徒”,所以不属于“成族”,但很有可能是“襄族”。以上五族都在“穆族”的挤压之下丧失了进入诸卿的机会,所以《传》说:《书》曰“盗”,言无大夫焉。
由于发动“西宫之难”的五族势力较弱,所以很轻易就被镇压了,余者流亡宋国。不过晋国并没有充分利用这次内乱的时机入郑,所以一般并没有阴谋论认为晋、宋背后操纵了这次变乱。
诸侯之师采取的策略仍然是过去的笨办法,也即长期以联军戍守虎牢要塞,这样可以随时袭击郑国,并破坏其周边城邑的生产:
……诸侯之师城虎牢而戍之。晋师城梧及制,士鲂、魏绛戍之……(左传.襄公十年)
如果郑师出援,则可能面临与联军的正面对决,此对郑国相当不利;如果等待楚援,则耗时太久,可能来不及到达诸侯就已经退回虎牢;如果直接强攻虎牢,则兵力不足。不过由于原先坚持亲楚的“执政之三士”公子騑、公子发和公孙辄都在“西宫之难”中遇难,而愿意降晋的孔、游、罕三族则成为新的执政者,所以郑国就借着这个机会与晋国暂时达成和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