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675256/e77d1db59f4f5978.jpg)
——绝大部分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带矛与盾,即自带攻击与防备。
我们可以通过我信息的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盾。
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与孩子相处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做到及时回应孩子,不带攻击性地跟孩子表达,尊重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将会以爱为基础,孩子也会带着爱回应这个世界。
——尊重不等于放纵,面对孩子的一些我们无法接纳的行为,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的感受。
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会让孩子由内产生一种责任感。
而内外一致地表达我们的感受,也会让孩子有机会感知和了解他人,走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而不会变成一个只顾自己需求的人。
——P.E.T提倡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一切从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出发,给予双方同样的尊重。
——一个在权威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与权威互动的模式,与这个世界互动。
但凡遇到有权威的人,他就会重复幼年的模式,小心翼翼地讨好对方。
又或者他会把他人投射为权威,然后把所有的对抗权威的能力用来对抗他人。
——奖赏教育带来的焦虑,让一个人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仿佛一刻都无法放松。
——礼物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
如果因为孩子做得好,你才送他礼物,那么这份爱就是有条件的爱。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
——暴力只会教导暴力,焦虑教导焦虑,而平安则教导平安。
——一个处处防备的人,无法靠近别人,别人也无法靠近他,他的内在充满恐惧,以至于无法跟他人有真正的联结。
而一个充满攻击性的人,推开别人的同时,也在远离自己。
——靠近自己、关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带着觉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然后允许自己去经验那些发生在身上的感受。
被经验的感受,就会像流走的水,不再淤积。
——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有两种:一是释放型(释放情绪),二是试探型(比如试探妈妈是否会生气,寻找界限)。
——能量是不灭的,愤怒的能量通常只有两个渠道释放,对外攻击别人,或对内攻击自己。
所以,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会通过玩耍、话语或肢体的表达释放情绪。
——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在他人做出不善之事时,我们仍能善待他。
——被尊重和同理的孩子,自然知道对错,也能友善地对待外界。
——其实真正的道歉是非常有力的,它并不是你错我对的形式,而是我知道、我看到、我明白我曾经的所作所为带给你的是什么,我明白你的个中感受、你的伤痛或愤怒,为此我发自内心地道歉。
——可怕的不是冲突,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冲突。
——在生活中,影响一个人对他人行为是否接纳有三个要素——自我的状态、环境、他人。
——当我们跟孩子有冲突时,有些冲突可以通过环境的调整来做到无伤害地化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