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爱担心的妈妈,担心豆豆吃饭少长不高营养不良影响体质,担心她少喝一杯水会上火,担心她随地丢书丢玩具养不成整洁的习惯,担心她早起磨磨蹭蹭变成拖拉的人,担心她性格比较强势容易交不到朋友容易受挫,担心她完不成幼儿园的作业上小学了怎么办,担心她哭下鼻子性格太脆弱,担心她发下脾气性格又太火爆.......我的担心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层出不穷。
图片来自网络初次接触正面管教,便懂得了一个道理:豆豆是豆豆,我是我,我的担心,大多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和豆豆无关。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内心一震,像是寂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大石,翻腾不已,细细琢磨,似乎有所顿悟,又似乎不得要领,迷惑,欣喜,雀跃,那种像是阳光丝丝缕缕照进来的喜悦,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深深相信,我和豆豆的关系,从此必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可是我忘了,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座山的距离。
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豆豆有些被排挤,看着她屡屡想要加入游戏而又求之不得,我紧张的提着心吊着胆,担心她难过,担心她受打击,看似不甚在意,其实细细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想越俎代庖,恨不得告诉其他小朋友“豆豆好可爱的,你们要好好和她交朋友”。
睡前聊天,忍不住问豆豆:“别的小朋友不跟你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妞儿回答:“妈妈,没关系的。他们只是一下子不跟我玩,我在旁边慢慢等,一会他们就邀请我加入游戏了。”
在这件事情上,我的感觉是什么?紧张,担心,着急,难过。豆豆的感觉是什么?平静,坦然。我的感觉跟豆豆有关系吗?半毛钱也没有。
图片来自网络去年秋天,幼儿园发生了一些变故,学期初,好些小朋友转园了,其中不乏豆豆的好朋友。我好纠结,又遗憾,还伤感:“哎呀,这个幼儿园还靠得住吗,好朋友都转走了,豆豆肯定会难过......”并因此,着着实实的伤心了好几天。转?不转?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最后,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找豆豆谈话:
我:“你的好朋友**和**转幼儿园了。”
豆豆愣了一愣,回答却很简洁:“好的,我知道了。”
我:“你难过吗?”
豆豆:“难过,不过我还会交到新的好朋友的。”
我:“你转吗?”
豆豆回答的斩钉截铁:“不转!我喜欢我的幼儿园,喜欢我的老师,我不转!”末了还补充一句:“我还有妈妈。”
好!五分钟不到,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那之前,我百转千回的愁肠到底是为哪般?额头三根黑线,说好的豆豆是豆豆我是我呢?
类似的乌龙事件数不胜数......
图片来自网络那这么说,从爱和自由、正面管教、鼓励咨询,各种育儿书籍笔记,学了那么多,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吗?不是,有用。
首先,我有意识了。
越来越多的积累,让我产生一种意识,在负面情绪席卷而来的当下,能够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谁的问题,谁的担心,谁的感受,谁的恐惧,是我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这种暂停很宝贵,自省促使我思考,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冷静下来,避免基于本能的冲动行为。就好像,我担心豆豆吃饭少影响身体,但不会强硬的装满满一碗饭硬要她吃完,担心她性格强势而易于受挫,但不会冲上去批评说教甚至替她去交朋友,不挡在她和生活中间,愿意给她时间,允许她慢慢体验。
其次,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担心。
嗯,我是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很正常,对孩子那么多那么多的爱,担心是我表达爱的方式之一,过去如是,现在以及将来大概也不会变。接纳了担心,便不会因担心产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不够洒脱,不是合格的妈妈。那么,问题来了,担心本身没有错,那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担心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我们容易基于担心而本能的采取行动,并且,这时候的行动,一般不太适宜,充满了害怕、恐惧、控制,目标特别明确,我要改变你,因为,只有你改变了,我才舒服,才有安全感。
那么,担心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问问自己。
这是谁的问题,谁的感受,谁的需求,谁的害怕......可以边问边写,问完了,写完了,也就梳理的差不多了。
其次,问问孩子。
带着好奇心,问问孩子的想法。不带目的,不去评判,就是单纯的,好奇的,看看孩子作为和自己不同的两个独立个体,他,是怎么想的。这里,倾听很重要,打开耳朵,闭上嘴巴,带着爱,认真倾听。不带评判的“听”,比“说”难多了,不信?你试试看。
再者,关于如何斩断有害的担心,心理学家拜伦﹒凯蒂提出了四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我有什么反应?
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
就拿我担心豆豆性格强势影响她交朋友来举例。“性格强势,影响她交朋友”,这是真的吗?第一个问题就把我拉回来了,这不是真的;能百分百确定“性格强势,影响交朋友”这个判断时真的吗?不是真的!如果我相信“豆豆不容易交到朋友”,我会着急、担心、急躁、焦虑,会批评豆豆,指责她的任性,如果没有这个判断,我会看到豆豆的诚意,她喜欢小伙伴,在一点点的学习,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她也不例外。
一念之间,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我们最大的失误,往往就是放任各种负面念头和认知在心中纵横驰骋,而不去考证它的真实性。
还有,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
我有个高中同学,她是学霸,学习力和领悟力特别强,有一天,她说,我儿子很倔强,怎么破?于是,在我们的小群里,一场关于倔强的讨论展开了,主题不是倔强的劣势,而是倔强的优点。真的总结出倔强的好多优点,有主见,计划性强,坚持原则......很多,记不清了。最后,她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老师的批评、妈妈的责怪下仍然坚持自我,倔强的孩子内心其实很有力量,只是这一点,就足够安慰我。
那么,你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内向?是胆小?是任性?是爱哭?她换了一个角度,然后释然了,你呢,愿不愿意也试着换一下?这不是自欺欺人,就像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怎么只有半杯”,有人说“幸好还有半杯”,乐观与悲观,都与水无关,左右我们心情的,是我们对半杯水的看法。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还可以找到你的内在小孩,带着她一起成长。
内在小孩,或许,你会觉得有些陌生,在接触鼓励咨询以前,对我也一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在我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私人逻辑和核心信念,成年以后,我们仍然用小时候的逻辑和信念系统看世界,而不管它是否合适。
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需要不断的自我觉察,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决定,看到我们童年记忆里的私人逻辑。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咨询,找到内在小孩,学会自我赋能,看见、修正、升级我们的信念系统。(我近期会组建一个线下的鼓励咨询小组,让我们一起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找到勇气,重新养育她,如果你愿意参加,可以私信我。)
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不贪多,选一个,试一下。任何道理,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否则,毫无用处。
图片来自网络我是个爱担心的妈妈,怎么破?不用破,担心,无处不在,一个个担心,就是一道道缝隙,透过它,可以看到光。跟着光,一步步慢慢走,衍生的,是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出现了,担心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会渐渐褪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