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医认识的疑...想法艺术之家
《中医认识的疑惑》之十 中医温病派

《中医认识的疑惑》之十 中医温病派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4-07-16 05:46 被阅读0次

                    中医温病派

                        黄岐之   

          温病派是明代末年兴起的医学门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叶天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温病派之创立

          在《内经》中已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对温病的认识。至金元之后,温热病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 数代医家为温病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末年,吴有性对瘟疫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著成《温疫论》一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自此,温疫学说开始建立,并逐渐得到发展。清代中叶,温热学说逐步成熟,叶桂著有《温热论》,提出了卫气营血,提高了对温热病的认识,使之成为更加完整独立的体系。有薛雪著《温热条辨》、吴瑭著《温病条辨》、王士雄著《温热经纬》。至此,温热学说成熟并发展到鼎盛时期。

          叶天士(1667年一1746年)名桂(又称“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

        (2)温病派之医理

                      (一)

          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他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㾦的诊法等内容。

          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他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叶氏在对温病整体认识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顺序规律,确立了温病治疗大法。

                        (二)

          薛雪对湿热病的各种证型与临床变化,条分缕析,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薛氏认为“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病邪的侵犯途径和侵犯部位,不同于其他外感病。薛氏将湿热病的侵犯途径归纳为三个方面。

          薛氏十分重视脾胃盛衰在湿热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指出脾虚湿盛是湿热病产生的内因条件。

          薛氏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三)

          吴塘认为温病有9种,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

          吴氏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吴氏继承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了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

                        (四)

          王士雄对叶天士“逆传心包”之说,称“”传心包称逆”,是相对于传胃入气称顺而言的。在肺之邪,能下行传胃,是从腑出腑,为有出路,是谓顺;不移胃而传心,是从脏传脏,邪无去路,内蕴滋变,是谓逆。邪从肺入心,由卫入营,均为逆转病变。

          王氏阐述了论伏气温病的复杂传变现象。

          王士雄论温,善辨六气,而对暑热尤有发挥。他认为暑即热,同属于阳,两者同气,但以热之微甚为异。暑性纯阳,绝不能冠以“阴”字,所谓“阴暑”者,实即夏月伤于寒湿,不能属于暑病的范畴。 王氏指出,暑与湿,一为天气,一为地气,迥然二气,虽易兼感为病,但绝不能因此而说暑中必定有湿,

          王氏认为霍乱有时行的真性霍乱与寻常的吐泻霍乱之分,前者多属热霍乱,后者则属寒霍乱。寒霍乱是一般六气为病,阴阳二气乱于肠胃而成;热霍乱则是一种“臭毒”疫邪为患,由于暑秽蒸淫、饮水恶浊所致。由此,王氏提出霍乱之辨证与治则及方法。

        (3)温病派之议论

          温病学派总结前人经验,形成了更为深刻的理论体系,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其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辩证”的内容,且注重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对后世具有重大贡献。温病学派医家注重实践,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医的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认识的疑惑》之十 中医温病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hh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