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医认识的疑...读书心理
《中医认识的疑惑》之七 中医脾胃派

《中医认识的疑惑》之七 中医脾胃派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4-07-12 15:53 被阅读0次

                      中医脾胃派

                          黄岐之   

          脾胃派(又称补土派)是以李东垣《脾胃论》学说为基础,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的中医门派。

          (1)脾胃派之创立

          李杲(1180年—1251年),字明之(又称李东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中国医学史上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李杲学医于张元素(张元素(1131年~1234年)),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李杲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

          (2)脾胃派之医理

            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没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这里,李氏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这样,脾胃升降失常则成为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对待升降问题,李杲又十分重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人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李氏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

          脾胃派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在老年病论述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元气强弱,胃气为本。中医认为人之寿夭与元气强弱关系密切,而脾胃派认为元气依赖水谷精微之养,水谷精微必赖脾胃功能的健全,胃气充实则血脉润流,筋脉完实,身体健康,反之则多病早衰。由此可见人的早衰与脾胃的纳谷运化精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脾胃派养脾胃以求健康长寿的思想,对中医老年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调理脾胃,老年当先。虽然衰老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消化功能的作用,显然不能忽视,脾胃派认为调理脾胃应“先补其虚而后化其伤”。补其所虚,生化续存,生机不息。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老年病人只要胃纳好、消化功能不衰则获效比较容易,相反,即令轻症亦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3、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正是由于脾胃派注重脾胃功能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除了以药物调理脾胃外,尚注意摄养,指出“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宜少食”等。对于老年人、老年病人,调理其饮食,时时注意养护其本弱之胃气,是保健治疗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时,李氏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药制方的代表。

          (3)脾胃派之议论

            李杲身处金元时代,在医学“新学肇兴”之际,创立脾胃学说,阐发内伤热中证,发展了内伤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充实了辨证论治体系内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人。

          《四圣心源》是清代医家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其医学思想与“脾胃论”相关。他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他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黄元御认为:“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描述了阴阳气机升降及中土的概念和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土”位于四象中间,“土旺四季”,有“土”,四季才可以周而复始,运行不息。土居中位,故谓“中土”。 结合中医学中“脾胃”、“守中”、“后天”、“运化”等观念强调了“中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黄氏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认识的疑惑》之七 中医脾胃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bt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