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寒派
黄岐之
伤寒派,古代医学流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而问世,是中医最早的流派。
(1)伤寒派之创立
创始人张仲景,《伤寒论》作者,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好学多思,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张仲景医德高尚,为后世所传颂。其所处之时,医治不明,巫医盛行,医巫不分。仲景对此颇感愤慨。张仲景以拯疾济世的崇高责任感,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
自从东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注释、发挥者颇多。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 。迨至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温病之间的学说争论中更有发展,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与明清以来形成之温病学派开展争鸣,推动学术发展。
(2)伤寒派之医理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两部。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张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任何一个类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外感热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或曰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症状。六经病证彼此之间有机联系,并能相互传变。其传变学说并无必然的僵化顺序和固定之时日,而是主张疾病之传变,决定于感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和医护之当否,或传或不传,或循经传,或越经传,或直中,或合病、并病,灵活多变,较之《内经》之传变学说,更符合临床实际。其三阳三阴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中医临证各科。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等,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书中记载的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3)伤寒派之议论
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的医术之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伤寒论》学说的创立,标志着中医摆脱了巫医的影响,形成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中医诊治有章可循,创立了中医方证之辨证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