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生命的智慧 《道德经》 心解读书
生命的状态——从心看《道德经》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生命的状态——从心看《道德经》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作者: 天圆心灵郭智刚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01:54 被阅读2次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吕祖解:

此章从虚自运。不待勉强。何为跂者不立。跂者。是斜身不正谓之跂。故不立。为何譬跂。意邪心著世态。猿马不收。何能得静。何故得静。正其心澄其意。毫无染著。故能得静。何为跨者不行。跨者。一脚而立。不能行也。譬此者何也。因人不渐进。知而不行。如独脚而立。岂能久乎。是以警后学也。不静。安能得起。不虚。讵能得知。人若闻道。不从渐修。焉能成乎。何为自见者不明。自有邪见。妄自为是。不规自然。岂通透内学。若有通透。将何求之。似愚似痴。终日默默。不待勉强。自作聪明。不求明而自明也。何为自是者不彰。自立偏见。终日妄参。其大道不能彰现。将何求彰。常存不满之心。不生速进之心。终日自足。岂能彰乎。要不自足。虚虚静静。常若蠢然。澄见底。不求彰。功到自见。此彰非外彰彩之意。乃内中运行生化之机。方合太上本旨。何为自伐者无功。外说。如满山苍槐古柏。樵人日采山之槐柏。日采不觉。月采年采。渐渐待尽。山之秀气。渐渐消散。久之为一枯山。如人终日目视耳听。口言鼻嗅。身劳神损。气耗精枯。终日不觉。久之如枯山者同。又如人妄相授受。不归清静大道门头。终日或守或放。耗水抑火。每日烧煎。其己不觉。久之亦如枯山同。何为自矜者不长。人少静。微有觉意。便生自夸之心。矜心一存。道无渐进。今日如此。今年如此。终于此而已。因自矜自夸故也。焉有渐进之理。将何得渐进。有恐闻之心。存不足之意。坚之固之。精之一之。再加一笃字。不求长而自长也。如此自然与道合也。何为道合。要如余食赘行。人不知以后天余食之气。精心切悟。以为己害。起后天的精心切悟。去静中参悟后天中先天。赘行。是不动貌。心贪身懒之意。既心贪身懒。为何譬道。言如人外不动而外勤于功。就如身懒心贪赘行一般。何为物或恶之。物乃灵物也。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从自然。不归清洁。灵物岂能起乎。若或有恶者然。何为故有道。道乃自然之玄。有道的人。不见。不是。不伐。不矜。此为故有道。何为故。有道者。不跂立。不跨行。从清静自然。不待勉强中而来者。无速进之心。无矜夸之意。入於冥忘。常在虚无之境而不处。见是伐夸有为之地也。故不处。

《道德经》每周一悟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心灵学(中国)研究员郭智刚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跂者不立”,抬起脚后跟站着不能稳固;“跨者不行”,两腿跨度距离过大,无法迈步行走。

老圣人以身体状态喻心灵状态,引导人修心炼性。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四句话都有个“自”,自,就是自己、自我。什么是自我?人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人对自我生命的认知,一般都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感官躯体,以为躯体感官就是生命的全部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完整的认知。人的生命是由心灵(也叫精神)、气质、形体组成的,心灵、气质、形体构成完整的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人的生命。人的心灵(精神)是天(自然)赋予人的至高无上的生命能源。这个能源一切人生而平等,《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就是说自然赋予人一个聪明智慧的心灵觉性,人就凭这个至高无上的生命能源认知世界,兴语言、创文字、发明创造、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建立人类文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都是指明这个天赋的生命本质、生命能源。这个天赋良知良能,本来通天彻地,生于自然,合于自然,聪明智慧,理智圆满,落于物质世界以后,见物生心,执物陷溺,七情六欲障蔽心灵本有光明,如乌云蔽日,如黑夜暗行,导致种种身心问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困扰、冲突,社会环境动荡、恶化,甚至导致悲剧。究其根源,皆由心灵失去本有良知良能、智慧光明的本来状态造成的。所以《孟子.告子上》中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大人,就是天赋良知良能、明德、谷神、佛性、真气,也就是人的真生命。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四句话里面的“自”,说的都是躯体感官的小我(小人)。小我有限,局限于物质感官层面,患得患失,幻得幻失。大我与自然同体,无量无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出物质气质,不为气质物质左右,而为物质气质主宰。至此,明道,合道,所以说:“其在道也”。

“曰余食贅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明德、明道、合道者说:过度饮食,不当行为,在物质层面都会引起厌恶与障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过于关注、执着于感官躯体,导致不完整的生命认知、行为与不良后果。

什么是“自见”?就是只知道有躯体而不知心灵,时时处处事事以躯体物质享受为中心,以为物质享受是至高无上的、永恒的感觉,不知道躯体存在不过百年而已,躯体存在、躯体感觉变化无常,入于幻化无常的五蕴六识,导致天赋明德黯淡无光,失去本有光明,甚至为了物质物质利益,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天良丧尽,无所不为,是为“自见者不明”。

什么是“自是”?心灵被物质躯体感官反应的一切表面现象障蔽,以为这就是自然的全部,以为这就是自我生命的全部,迷信物质是一种自是;还有一种迷信,是不明白自然永恒大道,偏离天赋良知良能,心外求法,追求幻化无常的幻听、幻视、幻觉,以为修有所得,堕入迷信甚至邪教,这是另一种迷信,另一种自是。这两种自是,都导致天赋良知良能失去作用,不能彰显其本有广大光明智慧,所以说:“自是者不彰”。

什么是“自伐”?

陷溺于变化无常的物质与气质,陷于良知良能以外的左道旁门、邪术异端,不能观窍、不知观妙修养自我生命,恢复明德本性,导致自我身心失去平衡,心烦意乱,神浮气躁,神魂颠倒,误入歧途。不能安养生命,不能安养慧命,失去光明快乐,不能充实完美光明自在的本性,失去天赋良知良能本有功能、功德,所以说:“自伐者无功”。

什么是“自矜”?

得少为足,津津乐道于一时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物质形体感官享受的满足,以为天下之乐莫过于此,岂不知韶华易逝,躯体感官享受稍纵即逝,一去不返,无有真常永恒之乐,所以说:“自矜者不长”。不长则患得患失,没有时殚精竭虑追求,得到时担心失去,失去时痛苦中追忆。此物质自矜。

另一说,执着于宗法教条,法相表面,有其名无其实,停留在表象仪式,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大违圣人慈悲,平等,仁德宗旨,此法相自矜。

物质世界是自然界一部分,自然生人、生万物,物质与心灵(精神)并非对立。有道者觉悟物质层面的局限与短暂,觉悟存在于物质层面躯体生命的短暂与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痛苦,远离余食赘行,知物质世界本质属性,不避世、在物质世界生存、燮理阴阳、协调物质世界、享用物质成果而不迷惑物质,不陷溺于物质之中,物质养形体,善良养气质,悟道养心灵慧命(精神),做物质主人,修心,合道。悟理明心,复归天赋明德觉性,合于自然永恒之道,真乐有常。

本章节,老圣人从看得见的躯体姿态入手,再说人的心灵状态,引导人认知不自在、不自然的身心状态,以期能够自知、自觉修养身心,恢复天赋灵明自然自在、美好永恒的生命状态。

同感恩天圣德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的状态——从心看《道德经》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la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