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档案】| 珠颈斑鸠

作者: 伊云鹤 | 来源:发表于2016-08-03 18:29 被阅读277次

    编号:CCSS0276

    中文名:珠颈斑鸠

    英文名:Spotted Dove

    珠颈斑鸠

    鸟类简介:

    珠颈斑鸠(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英文名:Spotted Dove)是鸽鸠科珠颈斑鸠属的鸟类,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比鸽子略小,颈部有黑白色的珠花图案,脚红色,体长约30cm。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斑鸠是常见留鸟,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咕咕”,清晨、黄昏、白天都可以听到珠颈斑鸠的反复鸣叫。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

    珠颈斑鸠

    科学信息

    分类:鸽形目(Columbiformes)、鸽鸠科(Columbidae)、珠颈斑鸠属(Spilopelia)

    地理分布:繁殖区:东洋界: 广泛分布

    保护级别: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颜色特征:主要羽色:粉红色|pink|;次要羽色:褐色|brown|


    属的信息(可无):无。


    外形特征:

    形态特征图

    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

    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

    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其他种类的斑鸠颈部也有斑块,不过图案大为不同,注意区分。

    虹膜-橘黄;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轻柔悦耳的 ter-kuk-kurr (咕 咕 咕咕)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发声时颈部的羽毛会拱起,叫声低沉,重音靠后,类似“咕-咕-咕”、“咕-咕-咕~咕”;驱赶入侵者或保护幼鸟时会发出“咕-咕”、“咕咕咕”。

    亚成鸟

    珠颈斑鸠的亚成鸟没有颈部的斑块,注意识别。

    珠颈斑鸠亚成鸟
    珠颈斑鸠雏鸟,在居民阳台上筑巢孵化。

    相似鸟种的识别

    (1)珠颈斑鸠成鸟颈部具黑白点形成的珠花图案;虹膜黄色;脚红色。

    (2)珠颈斑鸠亚成鸟颈部无斑块;虹膜黄色;脚红色。

    (3)灰斑鸠颈部具黑白相间的半领环;虹膜红褐色;脚红色。

    (4)火斑鸠雄鸟酒红色。火斑鸠雌鸟颈部具全黑色的半领环;虹膜褐色;脚灰黑色。

    (5)山斑鸠颈部图案与珠颈斑鸠最为接近,但为黑白斜条纹,而非黑白点斑;虹膜黄色;脚红色;双翼具鳞片状的棕红色斑纹

    灰斑鸠:黑白相间的半领环 火斑鸠:黑色半领环;脚灰黑色;虹膜褐色 山斑鸠:黑白斜条纹相间的颈侧;鳞片状斑纹

    生活习性:

    珠颈斑鸠是常见留鸟。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斑鸠混群。常三三两两分散栖于相邻的树枝头。栖息环境较为固定,如无干扰,可以较长时间不变。觅食多在地上,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飞行快速,两翅扇动较快但不能持久。鸣声响亮,鸣叫时作点头状,鸣声似‘ku-ku-u-ou’,反复鸣叫。

    食性: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特别是农作物种子,如稻谷、玉米、小麦、豌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绿豆等。有时也吃蝇蛆、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天亮后离开栖息树到地上觅食。

    主要在地面上觅食,离开栖息地前常鸣叫一阵。觅食活动多以清晨和近黄昏较为活跃。有水时也会喝水,他们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与其他鸟类不同。如果地点许可,它们也会用水清洗身体。它们是典型的陆生鸟类,一般在草地和农田中觅食。


    生长繁殖:

    求偶

    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时身体会极度倾斜,并在绕圈飞行时舒展自己的双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

    筑巢

    珠颈斑鸠通常为一夫一妻制,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期为5-7月,通常由雄鸟寻找合适的地方,再带雌鸟去选,选一个双方都认为可以的地方,筑巢是一起筑的;但也可能“鹊巢鸠占”,占用之前其他珠颈斑鸠或其他鸟类的巢。通常营巢于小树枝杈上或在矮树丛和灌木丛间营巢,也见在山边岩石缝隙中营巢的。巢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一些细枝堆叠而成,结构甚为松散。

    珠颈斑鸠

    产卵

    珠颈斑鸠一次生两颗白色的蛋,前后大约差一两天。 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8天。


    珠颈斑鸠:鸟卵

    育雏

    由雄鸟和雌鸟轮流照料,喂食它们鸽乳。再过约两星期,小斑鸠就必须离巢。

    珠颈斑鸠,育雏
    珠颈斑鸠,育雏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遍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西部和云南,北至河北南部和山东,南达台湾、香港和海南岛。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已被引种到澳大利亚和美国。

    分布范围:常见并广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亚种tigrina于云南西南部的怒江以西;vacillans于云南其余地区及四川南部;hainana于海南岛;formosana于台湾;指名亚种见于其分布区域内的其他地区。

    地理分布图

    保护现状: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文化内涵:暂无。


    科学研究(可无):暂无。


    其他:暂无。


    参考文献(来源):

    [1].鸟网论坛 » 科普区 Science Zone » 鸟类识别 Bird Identification » 灰斑鸠、火斑鸠和珠颈斑鸠:http://www.birdnet.cn/showtopic.aspx?forumid=15&forumpage=1&topicid=182209&go=prev

    [2].鸟网论坛 » 地方区 Regional Zone » 辽宁版 Liaoning » 为珠颈斑鸠拍标准照:http://www.birdnet.cn/showtopic.aspx?topicid=304029

    [3].秀秀我窗台上的珠颈斑鸠: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8727&do=blog&id=430625

    [4].襄阳 《城市森林中的珠颈斑鸠及幼鸟》8张: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226625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鸟类档案】| 珠颈斑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uf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