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周文王到底做了什么仁义的事情,感动得天下诸侯都来投奔呢?这里讲个《史记.周本纪》里故事帮助大家理解一下吧。
《史记》里说虞国和芮国因为土地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执,二个国君自己解决不了,就一起约着跑到周国,想请周文王帮忙进行国际仲裁。
结果他们来到周国境内后发现周国的农民都自觉的谦让耕地,压根就没有争议的事情发生。
就算偶尔有那么一点点争议,大家还很尊重长者,事事都听老人的,争议很容易解决。这就等于周国全国人民都被周文王同志改造成了谦谦君子。
二位国君很惭愧,说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
翻译:“看看人家这素质,我们争执的正是周国人所不耻的,我们还去找周文王干嘛,这不是白白被人看不起吗。”
于是二人也不争了,回国后还主动担任起周国的宣传员,把在周国的见闻向黄河流域的其他国家广为传颂,大家听到后都很佩服周文王,说他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
周文王其他仁义的行为,还有什么尊老爱幼啊、轻税薄役啊等等等等。最重要的还很有文化,说是《周易》是他编写的(这个可能性应该不大)。
自己有文化也就很尊重知识分子(也就是贤人)。这是儒家知识分子比较看重的,我们有学问,应该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尊重,哪个君主尊重我们,他就是好君主,在这里也给周文王安上了。
周国的人民甚至被教育到偶尔犯了错误,都用不着抓捕到拘留所里羁押等待审判了。周文王有次上街遇到一个人犯了点事,周文王就把他叫住,说你犯错了,要接受惩罚。然后随便拿木棍在地上画了个圈,就当拘留所了,犯人老老实实的待在圈里等法官来把自己带走。
后来周文王一看这哥们认错态度好,犯的错误也不大,又把他给放了。
这就是画地为牢的成语出处。我觉得当时周国的司法系统可能也就是个摆设,这个故事大概也是儒家能想象出来的、治理国家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以德治取代法治。
其实一个国家要打败另一个国家,争取本国人民、盟友、有识之士和社会舆论的支持,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可要说主要靠这个,那就是儒家书呆子的一厢情愿了。
打败一个强国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比它更强,除此之外绝无他途。
这种争斗根本没有正义或不正义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淘汰法则。诸侯们也绝不是因为周文王的人品好、够哥们儿义气而去投奔他的,而是诸侯小弟们在分析了二大强国的实力对比后,觉得商国已经不行了,只有跟着周国混才是有前途的,才去主动投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