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苹儿(茵草芳菲)
为了完成市作协布置的 " 海门五十景 " 任务,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再次走进了阔别30多年的江海风情园。它曾经是我们年轻时喜欢来的地方,也是我和先生带着女儿经常来烧烤、野餐的地方,更是我们一家三口,留下笑声和美好回忆的地方......
江海风情园开园之初,曾轰动小城,风靡四方,每天宾客盈门,人头攒动,吸引了八方来客。后来由于园方受资金影响,疏以管理,逐渐变得门可罗雀,最终导致关门歇业,最后由南通职业大学接手。南通职大经过修建改造,听说,江海风情园曾经掀开过神秘面纱,初露姣容,又重新焕发出了昔日生机。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七月盛夏的某日,我将信将疑,通过熟人引领,再次重访了江海风情园。
刚到园门,两侧墙面上的大型壁雕,首先跃入了我的眼帘,它的线条刚劲有力,却不失细腻柔美,它的画面大胆张扬,又不失含蓄内敛。壁雕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使我顿生敬意,并逐渐领悟了其内涵,它表达的是一种过去和现在的交相融合,是生命与自然的交互延续。
江海风情园,位于风光秀丽的长江边,总共占地350亩。它以农村田园、湖光山色和古朴民居为载体,形象地展示了海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农业文明。如今,给我的印象,虽然到处杂草丛生,破旧不堪,但依然掩饰不了,骨子里保留着的那种恬淡的自然美,清新的田园风。
风情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名为 " 五谷塔 " 楼,它高耸入云,直插蓝天。此刻的我,顿觉蓝天如洗,惠风和畅,又见垂柳依依,碧水环绕,远处白鹭翻飞,阡陌纵横,林木葱茏。再闻鸟语婉转,蝉鸣高唱,蛙声低吟.....我整个身心,早已溶入陶渊明笔下的 "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 的意境中。塔的脚下,是一片传统民居,一水绿绕,拥抱粉墙黛瓦,几行柳荫,掩映竹篱茅舍。
在五谷塔下的宅河内,静卧着一座老宅,形象地展现了一段历史,它便是民俗文化博物馆。馆内,生动展示了海门先民们开沟建宅,村宇溪围的传统风貌。眼前这座老宅,三进两场心四关厢,梁架、山墙饰以龙凤呈祥、三星高照、八仙过海等传统题材的雕刻与绘画,再现了海门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正中大厅,是海门历史陈列室,先民开垦至今所创造的成果浓缩于此。第三进是五开大厅,辟为名人馆。里面人物雕像形态各异,有崔桐、陈朝玉、张謇、季方......历代先贤,在这里聚集一堂,给人以教诲和启迪。
两侧的厢房为民俗文化陈列室,纺车、布机、土布服饰、竹木器具等,一些濒临失传的生产、生活器物,在这里依稀可见。可惜,如今都已积满了厚厚的尘土,掩盖了它曾经应有的光彩。
我穿过一条曲径通幽的老街,来到老宅的后面,除有宽阔的水面,杨柳夹岸,小木屋对峙外,在临水台榭,便是一座座对歌台。面对此时此景,我的耳畔仿佛传来了 " 山对山来河对河,隔山隔水对山歌 " 的脆脆山歌声。它不仅能满足台榭上的表演,而更是将海门山歌,巧妙地融进了美丽的湖光山色中,令经过这里的人,充满了无限遐想......
我绕着河岸,走进了一片农舍群落,名为" 江海人家 " 。只见竹篱环绕,柴扉半开,一座鲜见的 " 环洞舍 " 已经倒塌。但依然让人感受到先民开垦的艰辛。几座破旧的茅草房,让人品味旧时农家的悠然。磨房、牛棚、水车棚......虽失去了原有的吱嘎声,却飘逸着缕缕茅草味。
听风情园有关人员介绍,这里将要重新修缮,还准备修造通东民居、知青工房、酝酒作坊等。总之,要让这里的一切,都将充满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充分展示江海风情园的精粹。与之相匹配的,还有钓鱼湾、百鸟园、烧烤场、世纪林、花卉室、秋爽楼、栊翠屋等,也正在规划设想中。
我边走边看,边看边问,不知不觉已将近两个小时,而我徜徉其间,仍意犹未尽.......原先既怀疑又复杂的心情,虽然现在变得有点失落与沉重,但更多的是对风情园未来的信心与期盼.......
南通职大曾一度让江海风情园旧貌换新颜,可如今的新颜,又再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作为一个采访记者,深感惋惜与痛心,曾经风光秀丽,宾客盈门的江海风情园,如今这样破旧不堪,责任在谁,原因在哪?何时才能恢复生机,改变模样?我的心情难免再次沉重起来......
为此,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江海风情园除了是南通职大学生实验基地外,应重新收归政府,并向广大公众适当收费开放。因为在老一辈海门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深深依恋江海风情园的浓浓情结......我真心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江海风情园再次旧貌换新颜,重新成为海门人民休闲度假的美丽乐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