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0 日 CNNIC 发布了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中国网民达到 8.02 亿,普及率为 57.7%。截至 2018 年 6 月,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 86.9%、64.7%,仍然独占鳌头。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和网络越来越紧密,和朋友约好去吃饭,提前叫好网约车,到达地方后打开大众点评就知道什么好吃,等菜的过程在在线平台定张电影票,吃完后手机扫一扫直接走人,看完电影发朋友圈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美滋滋的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离开了网络,我们整个生活就要瘫痪,我们无法预估什么时候可以打到车,哪家饭店比较好吃,电影院是否还有票等等一系列麻烦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断网抑郁症。
当然,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的生活随着网络越来越便利,但是我们的情绪也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不仅能够影响你的情绪,甚至危及你的生命,前两周魔道祖师粉丝人肉搜索导致一名女教师自杀就是一个案例。
上周陪一个异性朋友去看牛俊峰最新电影的校园首映礼,也算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明星了,第一次知道原来电影有个首映礼。看完之后她发了个朋友圈,然后互动环节没待多久我们就走了,路上她自言自语了一句:都没人给我点赞,我是不是该删了这条朋友圈。
我听到也没说什么,就笑了一下,但是却想了挺多的。我想起以前出去玩发朋友圈随便都有五十多个赞,好友一共也就 300 左右,但是现在好友数量涨了同样的朋友圈却只有十多个赞。
前段时间在 Medium 上看到了一篇国外的文章,作者突然好奇十年前大家都在 twitter 上聊什么,于是翻阅了自己十年前的动态,都是些今天阳光很好、一个美好的早晨、嗨,大家好啊等等一系列没有营养的废话,作者的内心是:how stupid is that!!!不敢想象别人看到这个样子的自己会怎么想,然后赶紧删除了自己以前的记录。但是 twitter 没有提供按时间查看动态的功能,所以很多人很难翻到自己十年前的动态然后去看自己发了什么,所以按作者的话来说你以前愚蠢的样子都暴露在网络上,任何人想看就能看到。所以他(她)建议 twitter 提供按时间查看动态或者可以禁止别人看自己以前动态的功能。
我们同样也是这样,翻开过去自己发表的内容,可能自己都在内心 WTF,害怕别人看到自己这个无趣的样子,还好微信开了朋友圈可见时间这个功能,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通了三天可见,限制别人查看自己的朋友圈。
我们这一代都是伴随 QQ 长大的孩子,以前的 QQ 空间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我们在里面记录心情,记录生活,还去和别人互踩空间,互相留言。我刚毕业的时候去翻了我以前的说说记录,发现我靠!我怎么这么煽情,这是我自己吗?然后关闭了所有的空间权限,锁住了我的空间,任何人都无法进入。我不喜欢删除过去的记录,因为这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最珍贵的回忆,但是我也不想别人看到自己看起来很蠢的样子。
如果说以前网络只是我们的工具,那么现在网络几乎就是我们的全部。以前网络传达出我们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现在我们却通过网络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们将自己生活中精彩的部分剪辑出来,发布到朋友圈,然后等待着别人的围观,收到别人的点赞就沾沾自喜,如果无人问津则情绪低落。我们不再是通过网络传达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网络得知别人的态度从而塑造自己的认知,以前我们还自嘲和朋友之间变成了点赞之交,现在可能连点赞之交都算不上了。
美剧「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的主题是「打分社会」,讲的是这个世界存在一个评分系统,当你和任何人产生交互以后,你们双方都需要给对方打分,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分数,分数划分了不同阶层的人的社会地位。在这个社会,你的分数太低的话,你会被关进监狱。这一集就是映射当代人对社交网络化的迷恋和恐惧,在这个打分系统下,你做任何事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都是为了能让别人给你高分,虚假的笑容、虚伪的感情、违心的奉承都只是为了获得那个分数。
在当代我们的情绪就受到这些虚拟的点赞数的影响,谁又能说的准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社会呢。不仅如此,我们都努力剪辑出最精彩的生活片段发到朋友圈,然后每个人看到的别人都是那么的精彩,对比自己的现状一下子幸福感暴跌,久而久之,朋友圈成为了一个炫耀的平台,我们都努力营造甚至虚构一个精彩的人生。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是否真正的开心。
点赞这个功能最早是由 Facebook 在 2009 年推出的,这个功能刚推出后,用户的活跃急剧上升,后来 Facebook 为了庆祝这个还专门做了一个点赞的大牌子矗立在总部门前。一开始的点赞让人们之间更多的互动了起来,但是这么多年过去,这个功能逐渐失去了它的原意,连当初设计这个功能的人也开始怀疑这个功能到底是好是坏了,它带给人们一种虚假的愉悦,有很多人给自己点赞,就觉得有很多人关注着自己,自己的情绪就随着这种虚假的幻觉起伏不定。
朋友圈只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比如大家热火朝天的在群里聊天,你说了一句话之后突然冷场了,也许只是大家刚好放下手机,但是这个时候的你真的是瑟瑟发抖,内心开始各种加戏,自己是不是说错什么了,要不要撤回,撤回岂不是更尴尬,内心煎熬了半天,终于有个人接了话,内心对这位仁兄简直是感激涕零,然后赶紧默默围观,不再轻易接话。有时候一条消息就能让你天人交战半天,头发都能愁掉好几根。
说到底这都是由于太过于沉迷社交网络,从而让自己失去了自主判断的能力,我们不再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产生观点,我们只是观点的搬运工。相信大多数人内心还没强大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地步,从众心理能够让我们产生安全感,特立独行的人往往要面对那种被抛弃的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羡慕那些有自主判断能力的人,然后不由自主的成为了他们的信徒。
我曾经关闭了朋友圈几个月,那几个月我觉得很轻松,我不需要每天刷新别人的日常,不需要每天关注所谓的热点,也没有对我的生活产生什么不便的影响,反而我多出了很多时间去读书。后来虽然又打开了朋友圈,但是这时候我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前两年有个网络流行词叫做「心累」,我觉得很贴切的形容了现代大多数网民的现状,我们每天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不快乐,越是在网络上花的时间久的人感受越明显,每天被扑面而来的信息包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有时候感到疲惫的时候,不妨给自己放个假,放下手机,找一家安静的小店点一杯茶,思考下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在意,你还会去做吗?你是真的想做一件事还是想要获得关注?
我现在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别人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习惯用微信读书,经常有人看到我的读书时长觉得我很厉害。一开始我确实关注过阅读时长这个数字,但是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发自内心觉得读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愉悦,我喜欢去做这件事,而不是因为别人的点赞去做的这件事。
电影「手机」里有一句台词:近,太近了,近的让人都喘不过气来喽。有时候你需要离开网络,卸下面具,看一看那个真实的自我。毕竟面具戴的久了,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