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山的生活备忘录的第【2】篇文章,愿通过生活的记录,让我们更爱生活。
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爸爸是电视台的知名记者,2000年前后,手机是商务人士的阶级象征,有点资本的都抢着买,但这位大叔就是不用。不仅不用手机,也不开车,每天就是骑车出去采访,在办公室接电话,而且这一点没耽误他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这在当时确实是个不跟风的有个性的人,但放在今天,记者朋友再想做到这点,恐怕是不可能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越做越大、越来越智能,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手握手机的一刻,仿佛掌握了世界,这样快捷海量的信息传递,让我总觉得现代商业社会为信息付费付的太少了,(数字)资产来得太容易,往往大家就不会珍惜,低头看手机的过程中可能浪费了脑细胞、产生了机会成本。
当你在看手机时,你在看什么呢。此刻我正坐在地铁里,观察下周围的人,尽是些封装模式相似、内容同质化却又有点多多少少差别的的文化内容。看了什么记住了吗,或者有些什么值得记忆和思考的吗?坦白讲,瞬时的刺激如果看久了,会让人在面对相对平淡的真实世界时提不起兴趣,总需要一些鸡血打着你前进。
其实,我挺怀念,那个不用手机也能当记者的日子。当我看手机时,很多时候是下意识划屏,能看进去的东西太少,不知道也记不住看了什么,内在丰盈的体验可能还不如看到骨头的狗。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手机用户们有着出奇一致的普世价值观,想法高度一致的无聊同事24小时沟通着工作。2022年,生活与22年前相比,变好了一些吗?
不妨开始一个生活实验吧,从明天起,每天少用半小时手机。
下一次,当我看手机时,我想我也许能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