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权后,将洛阳作为东都,并长期居住,基本再未回过长安,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有什么重大战略方面的考虑吗?
还是从国家经济层面考虑,因为洛阳有运河,全国各地运往首都,保障首都的物资供给成本更低更方便吗?
实际上都不是。
只是因为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害怕住在长安的皇宫。
那她害怕什么呢?
害怕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
为什么她会害怕她们的鬼魂呢?
因为她对待王皇后和萧淑妃太过残忍,与西汉刘邦的老婆,皇后吕雉对待戚夫人同样的残忍。
武则天虽然出身一般,又曾经是高宗老爸的才人,也就是地位等级比较低的嫔妃。
唐朝的妃子位分排序: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开始只是萧淑妃和王皇后之间的争宠。王皇后没有儿子,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她看高宗喜欢在感业寺出家的武才人。(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
王皇后就想用武则天来对抗萧淑妃。为此,王皇后私底下让武才人留长头发,并劝高宗将武则天纳入后宫。
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後宫,欲以间淑妃之宠。
但是王皇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千方百计弄来的,是掘墓人、刽子手。可以说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王皇后就这样,武则天进入了后宫,上了牌桌。以她的容貌和手段,老狐狸长孙无忌后来都不是对手,何况深宫中的王皇后和萧淑妃。
武则天第一步是联合王皇后,打击萧淑妃,这也是王皇后的策略。
因此,武则天初入宫时对王皇后可以说是侍候的相当舒服,皇后也很满意,总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好话。
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
这样一来,很快武则天就升为了九嫔之一的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皇妃,也就开始危及皇后的地位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不如过去那么受宠了。她们两个就联合起来告武昭仪的状,但是高宗并没有听她们的。
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唐高宗与武昭仪
两个人在与武昭仪的后宫斗争中均败下阵来,她们之间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高宗的信任和宠爱。
而武昭仪在这方面是满分,因为她深知除了自己本身外,还要,一是让皇帝身边的人为自己说好话,这样能事半功倍;二是要知道对手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王皇后和萧淑妃及她们的家人似乎不懂或者不屑于这样做。她们对皇帝身边的宦官宫女,后宫中的其他嫔妃宫女等,颐指气使,惹得大家很不高兴。忘掉了阎王好惹,小鬼难缠的教训。
萧淑妃而武昭仪则相反,一方面倾心结交皇帝身边,受过皇后和萧淑妃及她们家人粗暴对待的太监宫女;另一方面,让她们监视皇后萧淑妃等一举一动,然后把两个人背后对高宗不满或者不利的事,都告到高宗那里。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不久,高宗就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把她们的父母兄弟流放到广州一带。
所用的理由就是说王皇后和萧淑妃想要用毒酒毒死皇帝。可想而知,这个是谁在后面搞的鬼。
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
公元655年冬天,31岁的武昭仪顺利成为了武后。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跃升,为此后成为千古第一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奠定了基础。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也可能洛阳不会成为唐朝的东都,武则天可能不会常住那里了。
事情还在朝着更可怕的方向发展。
王萧二人被废为庶人后,就被囚禁在后宫的小院子里。这个房子被改成了全封闭式的,暗无天日,只留了一个小孔用来投放食物。简直连猪狗的生活都不如。
高宗有一天看到了之后,非常伤感,就答应要放她们出来。
但是高宗已经被武后拿捏的死死的,自己一个人还不敢当场做主,只是说要想办法解决。
可是他话音刚落,武皇后就知道了,因此暴怒。她要把两人翻盘的希望消灭在萌芽状态,于是做出了一个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的举动。
把王萧二人各打了一百仗,把手和脚都砍掉了,然后放到酒坛子里泡,说用酒把她们的骨头泡软。没几天,王萧二人就死了。武皇后又让人把她们斩碎了。
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捉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被放入酒坛中
此后,武皇后多次看到王萧二人的鬼魂,披头散发,满身血污,就是临死前的模样。搬到蓬莱宫居住也还是一样,总是看到王萧的鬼魂。
因此,此后武皇后自己能做主的时候,就决定搬到洛阳,成为东都,再也没有回到长安来居住。
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当然,这段历史记载是资治通鉴中记录的,后世很多人也认为这个情节很不合理,似乎是抄袭了吕后将戚夫人变成“人彘”的故事。
本文因为是阅读资治通鉴的体会或感想的记录,因此并不探究了。
但是年轻时的武昭仪非常有心机,考虑问题很周到;同时,能够作出常人难以作出的牺牲。
故事一,为了追封其父武士彠,而请求加封武德朝老臣屈突通等13人。
武昭仪知道一定要找一个任何人说不出话的理由,她找的理由就是武德年间的功臣需要追加封赏,也就是李渊执政时期的官员,打头的是屈突通,武士彠也在其中。
注意,武则天的老爸并不是排第一,是含在其中很不显眼,不了解内情的人可能不会想到是因为武则天的关系。即使想到了,也没有证据。
此外,如果其他人要反对,那么首先要得罪屈突通的后人,屈突通也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玄武门之变功臣。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很有地位的。其次还要得罪其他十一个人的后代。
就是把自己的目的隐藏在后面,夹带了点私货,很成功,想得很周到。
庚申,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彠预焉。屈突通
故事二,为了彻底扳倒王皇后,不惜亲手杀掉刚刚出生的亲生女儿,也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经过多轮的争斗,武昭仪在场面占据上风,王皇后逐渐失宠。
但是皇帝始终没有废掉王皇后的意思。恰好武昭仪刚刚生了一个女儿,皇后去看望了,等到皇后走了,武昭仪就偷偷掐死了自己的女儿,盖上被子。等到皇上来了,就假装高兴将孩子抱给皇帝看,结果一看已经死了。
这时旁边的宫女太监就说皇后刚刚来过。因此高宗就认定是皇后杀掉的。皇后也百口莫辩,至此,高宗下定决心要废掉王皇后。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这是本人阅读资治通鉴读后感第17篇文章,记录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
欢迎并敬请点赞、收藏、评论、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