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派克说,人生苦难重重。
是的,人的一生,怎么会一帆风顺呢?生活的暴击常常让人陷入痛苦和绝望中,无法自拔。
可是,如果想要过得更好,人需要有欺骗自我的勇气。
这种欺骗自我,其实是一种乐观的偏见,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希望。
我曾看过一则长征背后的等待故事。陈发姑的丈夫朱吉熏想要参加红军,陈发姑做通家人的工作,挑起家庭的重担,让丈夫如愿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他们约定,胜利之日再相聚。陈发姑盼啊,等啊,但朱吉熏就是没有一点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认定朱吉熏在长征途中失踪或者牺牲了,但陈发姑不肯相信,仍然坚持等丈夫回家与自己团聚。这一等就是75年。2008年,115岁的陈发姑走了。人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她的床前、屋角,码放着一双双活旧或新的草鞋,一共75双。原来,与朱吉熏分离的日子里,陈发姑一直默默坚持每年给丈夫编一双草鞋,75年从未间断。
陈发姑的深情让人感动。那么,是什么支撑着陈发姑75年来每年为丈夫编织草鞋?是什么支撑着陈发姑活到115岁,而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噩耗打垮呢?
是她欺骗自我的勇气,是她相信丈夫一定会回来与她团聚,是她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给自己以希望。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因为涉嫌杀害妻子入狱,其实凶手另有其人。肖申克监狱终生监禁的惩罚注定了安迪接下来灰暗的人生。可是安迪并没有绝望,他通过接近囚犯中颇有声望的瑞德搞来了一把小刀,经过19年水滴石穿班般地不断挖掘,终于越狱重获自由,在墨西哥海边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正是安迪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使他锲而不舍地挖掘了19年,最终越狱成功,过上了自由的生活。他在给瑞德的信中说,“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在医学上,有很多希望创造奇迹的例子。比如对癌症患者的治疗。统计资料显示,对活下去抱有希望的患者,比丧失了希望的患者,存活的时间要长的多。在这样的例子中,希望让人心情愉快,这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等。
希望不是物质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这是一种很强大的精神力量。
那么,为什么希望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大脑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是产生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变化的基础。这是物质决定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反过来,精神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大脑物质基础的变化。如果一个人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刺激,如车祸、亲人死亡,就会长期处在抑郁、紧张的状态,如果用一种精密的仪器做检测,会发现这个人的大脑的生化状况都已经被来自外界的心理刺激改变了。
外界的心理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同样意味着,如果我们总是给自己好的心理刺激,大脑的物质组成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总是让自己保持希望,就相当于总是给大脑以良性的刺激,大脑就会处在良性情绪产生的状态中。良性情绪会导致良性认知,也会导致良性行为,所以内心有希望的人会心情愉快,看待事物乐观,生活得更好。
希望可以产生积极的心态,这种积极心态对悲观主义者来说尤为重要。比如,即使在很糟糕的环境下,别人无法对我们施以援手,我们自己也无计可施的时候,不管怎样,至少还可以给自己一个极其重要的礼物——希望。内心中充满希望的人会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