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大意】
本章先述应以无为淡泊面对世事的主张,然后着重阐发“难易大细”的关系和处理方法。老子认为从容易和细小处着手是解决困难、成就大事的必经之途。同时指出遇事必须谨慎(“难之”),否则就会遇到困难。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无味作为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去报答怨恨。解决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情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定由细小开始。所以有“道”的圣人永远不认为自己在做大事情,才能成就大事。
轻易应诺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因此有“道”的圣人(遇到事情)都把它看得艰难,所以才永远没有困难。
【我思】
第一句,要顺其自然,虽为之却像无所为,毫不做作。不制定标准,不迎合政策,就会有符合要求的作为,这种作为是自然而然的,关键是没有强迫。接着,以不干涉做事的方法,去做事。接着以没有要求的味道当做自然的味道。这三句排比,意思很明确,关键是顺其自然,不用要求,不要强迫,人们自然会达到要求所作的事。
犹如给你一个起始点,再给你一个终止点。如果是强迫要求的,会有意识的将这两点连成直线。这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但是这样做不自然,有强迫的成分在,也有有人为了迎合结果,违背心意,故意而为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起始点,任你随意发射直线。从远处看,形成一个圆面。这个圆面总有一条直线是通向终点的。也就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再由这条通过终点的任一直线的模仿榜样作用,带动其他直线,与之重合。从而用自然的方式,达到最终目的。这是我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看似很好,但是忽略的一个问题。终点是什么?终点不会只有一个。如果老子预设的终点是太平盛世,是家庭和睦。在所有直线当中总会找到这么一条方法。但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也达到了另外一个人的结果。例如某圣人崇尚武力带来和平,武力安天下。也许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就有人自然的找到这个方法。和平解决问题,和武力解决问题那个是我们向往的?老子向往和平解决问题,但是我却有点忧国忧民的想法,认为武力才是王道。
这就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出现不同的结果。都在说自己的好处,都在贬低别人的坏处。也许老子所说的好是终极的好处。但是过程中出现的各个看似很好的结果,我们又是如何取舍呢?总是在根据环境不断的取舍。也许真正实现天下大同之后,消除了战争,人们才会自发的选择和平的生活方式。这里也是有个前提的,人是长生不老的。只有长生不老,在经历过各种问题后,才会由个人总结出最好的生活方式。长生不老并不是很贴切,打仗不死人,也就分不出自己选择的方式好与坏。准确的说,重生,保留前世记忆。死过之后,总结前世经验,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都是理想状态。实际上人短短百年寿命。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验证哪条路是正确的。这六十年,也许能无限接近全体大同的目标。但是换了一批人类。对历史的否定,又重新各自选择。历史,就是这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个人自然追求的目标。非要经历过,才知道谁对谁错。人们不看历史陈腐老旧的东西。“新时代新思想”就是我们无法达到共同目标的缘由。如果尊重历史,我们会很快的实现最好的目标。但又担心最好的目标适应过去,不适应未来。这就是人的矛盾之处。
老子的思想也就只是理想状态,做起来,确实无法实现。
第二句,“大小多少”任何事都是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这好像是真理。
“报怨以德”这是老子的思想,用恩德去报答别人的仇怨。这与孔子的以直报怨,是相反的做事方法。就如这两个方法,如果顺其自然,人们会自然选择哪一种方式呢?都有自己独特优点。也就难以达成一致的想法。这里可以反驳无为而治的做法。
圣人不以为自己做的是大事,终能成为大事。道理很简单,圣人做了一件小事,一件持之以恒的事。给自己定的个小目标,每天步行五公里。坚持一生。如果按60年计算。那将是109500公里,这个数字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圣人每天都在坚持,也就达到了成为圣人的条件。
圣人,开始只是做件小事,并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做多了,就起到大事的效果。如果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大事的目标,假如也是跑10万公里。也会分解到每天5公里。但是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时候,十万的目标就难以达成,从心里不能原谅自己。每天做一件小事,量力而行,注重时间的积累。不知不觉得到大大的结果。
一个圣人,一个想成功的人。不应该给自己定一个多大的目标。而是定一个过程,一个每天坚持的过程。日积月累,就会达到自己意料之外的结果。
然,有些圣人却说,要有大志向,才能成为圣人。这好像与老子的说法相违背。其实那些立大志的圣人,所传道的精神是一直的。因为圣人是完美的,是要经过付出的, 是此生难以达到的。以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的榜样,看似很失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是通过做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无限接近于心目中完美圣人。在自己眼里,我们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外人眼里,却是有一定的高度,犹如圣人一般。
这是两种成圣的方法,简单的说,一种是不定目标,每天坚持。一种是定无法实现的目标,每天坚持。其核心过程是一致的。
第三句,是从事物复杂多变的未知考虑的。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是有许多机缘巧合。尤其是成就一番大事。更是困难颇多。所以圣人不立大目标,每天做小事,都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圣人立一个实现不了的目标,每天依旧是做小事,不急不慢,用自己能力尽力做好每一次。积少成多,就无限的接近目标。但凡定了准确日期,定了准确结果的人。一是不成熟,爱冲动,没考虑过多因素,给自己引来无形压力。如果某人说某年达成某项事。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精神。但是如果真的达成了,我们应该报以真实的佩服。因为在实现的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一件看似顺利完成的事,背后都有辛苦的血和泪。如果某人说,某年某人成为圣人。我们应该大大的怀疑。如果真的成功,我们要比叩拜其他圣人更高的礼仪,臣服与他。其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为无为”立身处事应依客观情状而为之,不宜主观强制地妄为,这是老子一再提示的治世宗旨。
难易问题,也和处事者态度有密切关系。老子提醒人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紧密周思,细心而为。
无论行事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老子,以德报怨;圣经,以怨报怨;孔子,以直报怨。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在大小、多少等相互对立的关系中,人们一般追求大和多。但是两种对立的关系是互相向对方敞开自己,而且二者互相交错。因此只有重视小和少,才能得到并保持小和少的对立面---大和多。由此可以看到得道者的态度,这种人对待再小的事物都非常小心谨慎。
报怨以德的真正含义是,以自然的原理对待怨恨,这样就能以怨恨的对立面对待怨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