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好像没有多久,又确实过了很久。最近有同学在知乎问我,挖坑快一年了,啥时候填?我就想问一问大家:我像那种挖坑不填的人吗?我只是一个挖坑的人,填坑?从来就没考虑过啊。
也有不少人给我留言说很久没更了,确实停更很久,有几方面原因的考虑:
其一:这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关于运营方面的知识,知乎、公众号上从不同角度做了各种剖析的人济济一堂,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如果我只是重复写一写,难免有些浪费大家精力的嫌疑;
其二:运营是一种偏重于实践的工作,有句话说得好:看过那么多运营方法论,却依然做不好运营!道理千千万,落脚点始终是知行合一,只有实践方能出真知;
其三:最近在看大师季羡林的书籍,推荐大师的《读书和做人》,颇有些收获;
其四:懒(重点要加粗标红)
好了,言归正传。
方法论是哲学术语,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
在我们认知的世界里,关于运营的方法论包罗万象、百花齐放:从内容出发的,从活动出发的,从产品出发的,从用户出发的。
这次,我想说的是运营的一般性原则,她没有从任何角度出发,却可以为我们运营或者工作的各方面提供处理的依据,这是干嘉伟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中提到的,看到这十个字简直就是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干老师说做企业做生意是如此,我觉得做运营更是如此。
解构、观测、对标、学习、重构
解构运营目标、观测核心数据、对标行业龙头、学习前车之鉴、重构运营策略
解构:针对我们运营的目标进行拆解。
举个栗子:我是做类目运营的,运营的核心工作目标是GMV。从时间上来说,按照Q1~Q4季节特点合理的将GMV分解到月、周、日。执行的时候以周来执行,月末检视。再比如用户运营的核心工作目标是拉新、促活,留存,同样需要将具体KPI指标拆解到月、周、日;
从空间上来说,供给侧深圳是数码的研发中心(虽然也是抄)、生产中心,北京+上海的商户都没有深圳多。这样,从商务的角度来考虑就需要倾斜大部分资源在深圳,如果是做运动服饰的,就需要知道品牌集中地是福建泉州。在品牌集散地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迅速拿下行业制高点,事半,功必倍之。消费侧北上广深是消费中心,从更广的地域来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做资源投放的时候倾尽全力,
观测:对关键指标的数据监测。如GMV、新增用户、活跃率、留存率等等,这些指标为什么上升,又为什么下降,以日为维度来观察,以周为维度来回顾总结,快速定位原因并且作出应对方案。干老师说过互联网是狗年,狗活一岁相当于人活七岁,互联网拼的就是进化速度,这点我深表赞同!
对标:找到行业龙头,他就是你对标的对象,剖开商业本质,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如何搭建一个零售平台,去看看京东的成长轨迹你就知道了:从3C开始,大家电向苏宁、国美宣战,图书向当当宣战,服装日百向天猫宣战,现在正在和天猫死磕生鲜。我们不要只关注和谁开战了,我们要关心其中的商业逻辑。京东借助自己原有的客户基数,先后将商业帝国的版图扩张到大家电、图书、日百、生鲜,每一次扩张对标的都是当时品类的行业第一,鲜有失败!
我们运营亦是如此:做活动多看看天猫,做平台多看看京东,不管做什么,多对标行业龙头,不是说要放卫星做行业第一超越他们,而是要去寻找恰当的运营策略,掌握底层逻辑。
学习:前人走过的路、踩过的坑,我们要避免再次入坑,不要去交智商税,提高运营决策效率和效果。
重构:掌握以上四点,完善我们的运营策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这一切做到可量化、可衡量、可追溯、可控制的时候,不管你做什么行业的运营,也不管你具体是做活动运营或者用户运营又或者是内容运营,都可以做到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