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64016/d7d60c8264fce6a4.jpg)
在我初三临近高考的一段时间,我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显得非常被动。
伴随着教师为我们高考成绩而灌输的理念逐步深化,我陷入了沉思。
我回顾我经历的所有事情:小学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初一欠交作业后引以为豪,初二因在水平较差的班级而一叶障目,自以为是,临近初三的暑假沉迷游戏……
我突然有了一种缺失感。
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毕竟我当时的心智还不成熟。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与独处(虽然我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处的),我……并没有思索出什么。
毕竟是初中生,感性主导于理性,想东西并不会那么有效率。
不过后来,我认识到这种缺失感的来源——时间的浪费。
时间是最宝贵的生产资料,是价值的根本载体。
我又想到大人们常说的:“如果我当年能够再努力一些就好了……”
这是第一阶段,我意识到了缺失感的来源,但我并没有想到要组建团队,而是试图通过自律来避免时间的过度浪费。
不过每当我放学回到家,我总会在电子产品上浪费一天的大部分时间。
临近放学所想的所有计划、项目、工作量等等,在游戏人物间的打杀声之中都显得那么微弱。
没办法,这就是一个初中生的自制力,因此我并没有想着要回到过去扇过去的自己两巴掌,而是总结出了一条铁律:
自律不如不律!
于是乎,我进入了第二阶段,意识到自律行不通了。
不过很显然,对于双休假期被残酷“剥削”成一天半的我们来说,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事情,而是尽可能地完成任务。
有些时候累得头昏脑涨却还要坚持年级的每周周测,写出来的字都是重影的。
所以,如果你的能力并不是特别强,可以选择的话,千万别去重点班!
后来呢,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许是看了一些富有哲理的科幻小说的缘故,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革新。
以至于最后,我像一个坚守信念的信徒一样,当然我也不知道具体我在坚守着什么,只是突然间情感非常强烈罢了。
用一个网络词汇来形容,就是【中二】。
而后,我又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也许是我自己说的),叫做:“以无限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
这时,我便进入了第三阶段,展望未来与行动革新。
那时,我能看到千千万万的学生在奋起拼搏。
紧接着,他们迈向了更好的大学,走向了更好的人生。
然而那些因单方面的成绩而没落的人,无论思想多么高尚,都只能在那些低级的圈子里混迹。
而我并不想成为那部分人。
那部分本不愿堕落,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却不得不在社会下流圈子里染得越来越黑的人。
这便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高深的思想,低配的能力,尤其是决定社会地位的能力……
为了尽可能地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清楚地认识到,这需要改变。
什么需要改变?
回想第一阶段所思考的缺失感,填补这种缺失是当务之急。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已深切认识到了自律的局限性。
那么除了自律,还有什么有效的途径,能够制约我的懒散与行动力低下呢?
他律!
所以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创办一个团队。
于是,DTG(指向型应试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这一想法付诸初步实践。
小组职能主要以分工与监督为核心(我们称之【分工+监督】体系),以满足社交需求为辅助。
当然,因为我当时才初三,单凭主观意志组建了小组,缺乏客观的分析,最终走向失败。
虽然我那时的领导意愿浓厚,对团队的热情十分充沛。
但毕竟我是一个程度较高的内倾者(内向者的专业名词),这使得我的团队热情无法充分扩散到我的成员心中。
再者,我初三并不像我高一那样博览群书,因此那时对每个人的特质分析还不到位。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我已经把我的理念讲得很清楚了,但我的成员们似乎并不能够很好的执行我的意志。
于是,伴随着【分工+监督】体系的土崩瓦解,DTG最终以冷场告终。
不过不必沮丧,因为DTO(DTG的2.0)版本正在运行中,这个新生的团队来源于高一结束的我,对初三信念的坚守,以及所学习的理念的扩充。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先详细地解析一下DTG 1.0版本的团队结构,以及反思它为什么会失败。
这将在我的下一篇文章写到,毕竟一篇文章拖太长容易使读者产生厌倦。
注:非本年龄段的读者:本人的思考风格不同于大多数同龄人,因此本文所述的组建团队并不是该年龄段的常态,而是可能仅仅发生在我身上的一种“异常态”。因此切勿将我在本文中传达的信息作为我这一年龄段在该时代的思想折射,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