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14,儿子被市属精神病专科公立医院确诊为阿斯伯格症。会不会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仅仅是误诊呢?多么希望,只是误诊而已。
阿斯伯格症被称为天才病——然而天才毕竟是少数,像我儿子这样,具备阿斯伯格症的症状,却没有天才的能力,如何是好?我彻夜未眠。从下定决心踏入医院之始,经过数周时间复诊,谈话观察,智力测验,最终医生给了结论:阿斯伯格症。这跟我之前的猜疑是完全一致的。有了这种心理准备,即便我心里十分难过,但也不至崩溃,毕竟我心中已有大致轮廓。
前段时间,儿子还没有完全确诊时,我和朋友在线上提及儿子的问题并猜测他属于孤独症其中一种亚型。结果对方却表示,首先我的心态不对,其次我的教育不对——两顶大帽子扣下来,我心中已是怒气冲冲(我如此焦急彷徨内疚,却被朋友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为心态不对,教育方法不对,难道我应该哈哈大笑粉饰太平来显得乐观豁达吗?难道她不应该先观察一下我们的家教过程再下出教育无方的定论吗?)
我心中怒极,但如果大发雷霆岂不坐实我心态不好吗?便推说我有点累,匆匆下线。等我回过头来发现对方居然丢下一句回复“忠言逆耳”——这四个字极其讽刺地悍然入目,令我一瞬间很想拖黑她。何谓忠言?如果武断评判即为忠言,那古往今来不知要发生多少冤假错案!将恶意评判美化成忠言逆耳,对我而言,毫无疑问属于一种语言暴力行为。
反思了自己不成熟的交谈行为,我认为:
其一,对于家中没有孤独症谱系的孩子谈论此事,无异于对牛弹琴。
当日,我如果说:“哎呀,我儿子今天又挑食了,他不爱吃桃子,只爱吃苹果,可怎么办呀!”或许立刻会产生认同,并且就此引发出如何避免挑食的话题。而我“啪”扔出一个对方可能从未听闻甚至读起来还拗口的“阿斯伯格症”时,对方一脸懵逼,不得不去百度,再一看百度出来这是种孤独症,就二脸懵逼了
——“什么?你家孩子会说会跑,你居然说他是孤独症,你魔障了吧?”
再接下去,我试图用实际行为和情绪问题解释此例病症之时,对方就以一种占据优势制高点的态度认为:
——“这些问题我家孩子有时候也有啊,可都被我用智慧化解了!——什么?你化解不了?还愈演愈烈?——那当然是你傻逼,你教育方式有问题呗!”
在这种“我没问题,所以我对;你有问题,所以你错”的逻辑上,我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所以,与从未接触过孤独症的家庭谈论儿子的问题,确实是我的错。招致不爽,我自找的。
其二,把自己的伤口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多少会招致别人肆意挥洒的盐巴。
此举涉及人性,我不想讨论人性。只想提醒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脱离人性谈问题。
冷静下来之后,我尝试从另一角度来看待:她们之所以如此认为,不正是对我的教育方式的一种间接肯定吗?如果没有我的教育干预,儿子的症状会发展得更为病态和离谱。而现在朋友认为这些状况只是我的心态问题和教育不当造成,这其实表明了:在她们的眼中看来,我儿子身上的异常不能称之为异常,而是所有正常孩子都会产生的系列问题和表现。所以,我对儿子的教育实际上已经或多或少将他到牵引至正常儿童的范畴,至少外人看来如此。
但我仍然为儿子的未来深深担忧。一方面是因为他虽然在识字和数字等机械记忆方面大大优于同龄,但就目前测验出来的智商而言,他并未显示出超常智力,所以他天生缺失的社交本能很难通过情商不足、智商来补的方式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国内孤独症领域的医疗研究不尽如人意,社会大众对此都不甚宽容,大环境必将对他将来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未来的道路,对我而言,迷雾重重。我必须努力寻找儿子异于常人的逻辑思维,并顺着他的思路引导和教会他种种社交规则,还要事先替他建设一种强大的心理防线,应对潜在的歧视。
另外,欺凌这种现象已在他狭小的交际圈子中有迹可循——
比如在幼儿园,招致集体排斥,虽然有些是他不可控的攻击性行为导致的必然后果,但有些却是幼儿集体无意识地排斥,包括许多儿童模仿式的对他进行殴打;——这是我再三询问之下,儿子告诉我的,他以为这是别人与他玩耍的表现。他渴望与人玩耍。目前就我观察,他的攻击行为,多是由于渴望与人玩耍,却得到对方拒绝并驱赶之后,因为愤怒和不安导致的。
如果下学期我与幼儿园老师基于信任开诚布公地沟通,可能会获取谅解,从而取得宽容和额外的关注与引导;但也有可能导致另一面,导致老师和家长的集体反感,视其为洪水猛兽,加以驱逐,差别对待乃至劝退;更有可能因此影响小学一年级正常入学。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我顾虑重重。
当务之急,我设想通过短期内的干预,令他放弃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负面情绪,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冲动情绪会造成人际关系上的恶性循环。如果能干预成功,我倾向于隐瞒他有阿斯伯格症,假装归因于他性格和生理上的问题,只是儿童的内向、幼稚、迟钝、身体虚弱、弱视等,我也能承担委屈,揽上教育失当的“罪责”,用以掩盖儿子的种种先天不足问题。
——最主要的是,我不想让他过早知道自己有阿斯伯格症,以免自暴自弃。
这周末他独自进入宜家儿童区游乐园的时候,有多名儿童,将球砸向他玩闹,他的脸被砸到,嘴唇被砸裂一个小口子。虽然儿子在嘴唇被砸伤后向管理人员告状并寻求成人帮助,制止其他儿童砸他。但他自己却并未意识到这是受到对方欺凌,他没有第一时间本能阻止并想办法遏制,而且他说,那些孩子虽然得到了批评,但仍未停止,并趁管理人员没有看见时,继续向他砸球。幸好他嘴唇的伤口不大,血很快止住,之后也没有受到更大的伤害。
他在宜家儿童区独自游玩期间,我和他爸并未像其他父母一样前去购物,而是一直在门外等待他一个小时的玩耍时间结束,因为我们担心他如果遭到一些问题的困扰时无法处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事发后他居然满不在乎,也没有意识到要跑来寻求父母的保护。当爸爸接出他并发现了他嘴唇裂开的伤口时,他才在我的追问下,道出原委。
我常常想要把他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尽管我的羽翼也并不强大,但至少能减少外界对他的伤害。可是,如果我一直把他像只大熊猫似的保护起来也并不实际,我必须将他拎到各种场合经受历练,可这样却意味着他将经受更多的伤害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交体系。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担心他不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就会出现一些状况,却又不得不提心吊胆地答应他独自前往宜家儿童区游玩的请求。除了这次的小事故,更让我担忧的是,他总是对痛感很不敏锐,以致于常常在他意识到疼痛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较为严重的受伤了。
对此,我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我很迷惘。
网友评论
可以讲绘本故事啊,也不需要过于的刻意去说教,平时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其实可以教孩子自我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