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思索因果,觉知现在,指导行动。历史虽然早已被风尘掩埋,但是奇闻趣事、历史典故被文字镌刻,其中道理也等待今人去探索发现。当翻开《万历十五年》,一片明朝的充满未知的天空,正在缓缓消散,一条跌宕起伏的路展现在眼前。

《万历十五年》一书,摒弃以时间为线索的铺陈排序,而采用传记体裁,每一章一个人物,每个人物事迹又有其他人物的关系与线索。作为一部历史学术读物,读起来还是很通俗易懂的。读过之后会对书中人物有所理解,就像理解同桌或者同事一样。如果觉得《万历十五年》书你觉得枯燥,推荐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先看电视剧再看书,会容易的多,最起码记人名不那么费尽。
身为书的主人公,万历。少年豪情壮志,青年无为而治。说万历,离不开张居正。万历的一生是张居正影响的一生。即使张居正死后,他的事迹依然影响着万历。万历从积极治理国家到消极处事的分水岭也是张居正的死。万历师从张居正,从小被教育,万历也算勤勉。而张居正,作为万历从小的老师,伴随着万历的登基,张居正的权利也在迅速膨胀。
在张居正真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时。他就需要替皇帝去解决国家难题。此时国家难题是啥?外有倭寇,内有国库空虚。外面的倭寇,他派用良将,戚继光,稳定边防。内部国库空虚,他开始改革朝廷规则,让所有人节衣缩食。同时也在培植自己的党羽。当张居正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候,他也在埋下巨大的祸根。
张居正生前的无限荣耀,死后的“世人”唾骂。极大的反差,让万历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变化。万历心想为什么?万历所想不是为什么大家如此对待张居正。而是为什么张居正能如此人面兽心。张居正一面要求节俭财政开销,一方面自己大肆铺张浪费。皇帝天天在深宫节衣缩食,张居正天天在外山珍海味。张居正以前的教诲依然悬响于耳,可是大臣的弹劾奏章与抄家数据都在眼前。想想万历当时在深宫一定活的狠拧巴。
张居正为何如此道貌岸然?张居正为何如此口是心非?作与为皇帝曾经最信任的张居正,现今劣迹斑斑。皇帝还有谁可以信?是曾经玩到大的冯宝吗?还是新上任的申时行?皇帝发现张居正死后,他要做什么都会受到群臣的限制,张居正在的时候是受张居正的限制。现在的群臣就是明朝的文官集团,一个虽然没有明确组织,但是却靠着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做到了思想上的一致。只要皇帝的行为违背圣人经典名句,那么所有人都会群起谏言。以死博得忠臣美誉。最典型的事件就是立太子事件。
苦命的皇帝,在经历张居正事件和立太子事件。他已经对治理天下失去了兴趣。他更像一个文官集团的傀儡。他想退位当太上皇,但是祖宗秩序没有先例。所以他选择道家无为而治,即今天我们说的佛系管理。无论是曾经的张居正,还是现在的文官集团。万历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个人的私心,没有人会顾忌他的感受。他也慢慢开始享乐,从关心国家大事到关心自己。
万历对朝政的漠不关心,朝政如何维系?有赖于老好人申时行。申时行有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已经明白了不管你生前如何嚣张,生前如何威风,如何富有,只要你得罪整个文官集团,那么你的下场就不会好。所以申时行的角色就是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大臣,中央集权与国家百姓中间的老好人。
起初文官集团认为申时行优于张居正,可是后来文官集团觉得申时行太过柔。缺乏领导力,就又是一顿抨击。申时行的柔性管理和张居正的硬性施政,都没有得到文官集团的青睐。申时行,活得比较明白。他知道自己没有旷世之才,他能做到的只是维护这个统治的平稳。 皇帝和申时行都是被张居正影响至深的两个人。
所以书中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说的很对。世间没有了张居正这个人,没有了他强硬的治理手段;但是世间仍有被张居正影响的两个人。
海瑞的刚正不阿。他的形象如谷中的巨石,又冷又硬。他的一生就是大写的不服。不服嘉靖,来上书开怼。不服上级,来绑上级儿子来问。不服宰相,来吃进去的土地,吐出来。如果你说他有谁当靠山,那么这个靠山就是大明律法。好的上级你不服,来大明律法XXXXX,服不服?不服是不,大明开国皇帝XXXX。服不服。两个来回,所有不服全部弄直了。他这样的人,当然不能被当时的文官集团所容忍。他在京当官就怼皇帝,怼宰相。因为敢于直言,博得美名。所以大家没招,只能把他调走。他被调走,到当地。又是一顿不服手下,各种规章制度,开始搞起。弄得人心当地官员,敢怒不敢言。海瑞,因为刚正所以到老也就真正的两袖清风,清贫。海瑞的清贫,与刚正,为明朝人民所记,但却被文官集团所记恨。他虽然以刚正博得美誉,却也因刚正而被文官集团所摒弃。
说完海瑞,我们说说李贽,放荡不羁的李贽,离经叛道的李贽。他敢怒敢言。他与文官集团的利益没有什么冲突,但是却同文官集团信仰的思想,形而上的思想有关。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虽然被主流思想所不容,但是也收获了当时的一些迷弟迷妹。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他的朋友资助了他,但是因为思想不统一,又离开了。最后,出家为俗家弟子,代发修行。他的迷弟迷妹们,经常接济他。所以李贽当时是靠粉丝经济维持生活的。他出家之前可谓穷,但是出家之后,就不再因为穷而痛苦。
最后再说说,抗倭将领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个明智的将领。也是孤独的将领。戚继光明白如何与文官集团相处,作为武将出身,他也可以像文官集团一样作诗作对。他明白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整治军队。没有军饷,那就自己筹措。没有士兵,那就自己招募。没有兵器,那就自己制造。没有良好的练兵方式,那就自己研发。所以他是一个让皇帝和整个文官集团省心的人。活得贼明白。可就是因为和张居正走得太近,就被牵连。也被整个文官集团所摒弃。所以选择(zhandui),比努力重要。
无论是张居正、申时行、还是海瑞、戚继光。他们无论刚柔,无论多么知道世故人情。但是都抵挡不过整个文官集团。作为一个靠文官统治的大明王朝,所有的一切都要符合他们的行为规范和核心利益。 文官集团可以拿圣贤道理来教育人心,来维护统治,同样也可以利欲熏心。这一阳,一阴。造就了此消彼长,每个利益集团的实力变化。而身处其中的人,都会被影响,被改变。甚至影响人生轨迹。
历史的道理尘封在先人的事迹之中和朝代的更迭之中,要细心品味其中的道理,才能以史为鉴明得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