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用心做教育
巧设计引领深思考——汪瀛《新文化运动》案例分析

巧设计引领深思考——汪瀛《新文化运动》案例分析

作者: 张馨28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9:48 被阅读4次
365/239

这个学期以来,我们学校成立了课改小组,进行着以生本课程改革。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本,以生命为本。所有的教学设计及活动安排都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生命,联系当下生活。生本教育从根本上告别以往的灌输式、空洞说教式教学,在课堂上体现为真正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对于我个人来说,由于在网师学习的底子,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早已认同。但是,如何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是个技术活儿。反复思考,甚至重新解读新课标,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也没形成很清晰的思路。除了公开课,我想让课改真正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但在具体设计和操作上,还有相当的困惑,有时候真的有心无力。我在思考:历史课堂到底该怎么设计才符合真正的教育规律,才能引发学生持续深入的思考,把学生引领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尽量做到能启迪学生的生命,以促进学生性格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些问题悬而未决,时常困惑着我。

在2015年全国历史教育年会这次的学习,于我而言,真是一场及时雨。

因为,我对其中的一节课极有兴趣。

这节课是湖南株洲中学汪瀛老师讲的《新文化运动》一课。尽管是高中的历史课,尽管汪老师年近花甲,普通话也不标准,但他的课对我仍然极具魅力。因为,我感觉他的课堂设计实在太精彩了——这正是我苦思冥想却悬而未决的难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啥叫醍醐灌顶的惊喜?这次我算真正体会到了!

汪老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前,汪老师出示了两段文字,一段是文言文《论语》,一段是胡适的现代诗《朋友》。

问题:今天如果要同学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你会选择下列那种文体?为什么?此导入环节的设计,创设情境,从新旧文学的对比出发,引领学生亲自感悟和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体会,就会对新文学和旧文学有不同的见解,根据自身体悟,做出相应的选择。此刻,汪老师又巧妙的追加一问:“为什么?”从而引发学生继续深入的思考,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此,就加深了问题的难度,也就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此举,巧妙而有力的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同时,也和初中历史知识很好的衔接起来,温故而欲知新。

第二个环节:出示导读——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目标决定方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心中明确课标要求,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如果说学习是登山的话,课标要求就是指引登山的路线图。有了指引,自然就明确了方向,学习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不过,我个人认为,若是初中学生,如我们的教学,此处不宜出现课标要求,原因有三:一、出示了学生也未必理解;二、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三、课标要求当老师的一定要心知肚明,且务必要按课标精神来引领课堂。将课标精神巧妙的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是更省时高效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巧设计引领深思考——汪瀛《新文化运动》案例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re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