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象里,童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说来奇怪,那时衣着臃肿,棉鞋、棉裤、棉袄傍身,可依然难抵寒意。在家还好,虽无暖气或空调,但起码火炉在侧,尚有微微暖意。在学校便不是这般了:不但火炉没有,窗户也是残破的。几块破旧的塑料布胡乱地盯在窗棂上,权当玻璃使用。北风过后,呜咽作响,如泣如诉。
彼时,课间休息是我们取暖的唯一时机。天气晴和时,一群人在墙角你挤我,我挤你,顿感暖和许多。在鲁西北方言中,这种活动被称为“挤黄面”。此称具体何意,我至今未解。
即使不“挤黄面”,单单在墙角站着,任阳光斜照下来,也是惬意的。多年后,当我听到郭德纲的相声中说道“住的房子千疮百孔,下大雨时,全家人都到街上避雨去……”时,总会想起儿时的求学岁月。冬日屋里太冷,跑到院子里取暖,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当时确是如此。
我小学四年的求学时光,都是这样度过的。直到五年级去镇上读书,条件才稍好一些,但也仅限于窗户上有了玻璃。
初中三年,亦大抵如此。可以想象,当时早上钻出被窝起床需要多大勇气。
2
那时,大多数孩子每年冬天都会冻手冻脚,最常受冻的还有耳朵。对我来讲,冻脚最为痛苦。记得有一年冬天,脚被冻得化脓出水。每晚睡觉脱袜子时,脓血与袜子粘连一起,脱之甚难。后来,母亲从后院里拣来枯干的茄子秧,将之折成数节,再辅以滚烫的热水和盐,遂成驱冻良方。每晚使之泡脚,果然渐渐好转。
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教室和宿舍皆有暖气,冻手冻脚也就彻底成为了历史。
3
儿时取暖,村中人家多用火炉。火炉只在白天燃烧,晚上临睡前便会“封炉”。所谓“封炉”,是用一块小铁片封住炉门,使火炉中的煤炭与空气隔绝。这样,煤炭的燃烧会变慢,既节约了资源,又可防止炉火熄灭。
但是,煤炭在燃烧得不充分的情况下,会产生一氧化碳。所以“封炉”也有潜在的危险,即“中煤毒”。小的时候,我就中过几次,所幸都不严重。
很多小伙伴都有“中煤毒”的经历。在以煤球为主要供暖材料的农村,这样的经历实在稀松寻常。
4
每日清晨,玻璃上便有形色各异的冰花。用手指在随意涂抹雕刻,也是儿时冬日无数不多的乐趣之一。
有段时间,我一直以为《鲁冰花》说的是山东的冰花。当时便想:为何故乡的冰花如此出名呢?
敲下这行文字的时候,阳光正在对面的楼宇上洒下斑驳光景。我望着窗外,回想着当年雕琢冰花的情景。再精致的冰花,也终将消融难觅,什么也不会留下。
恰如这些年来,我所经历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