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的那把“剑”

作者: 今夜有风3 | 来源:发表于2019-12-03 21:18 被阅读0次

《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写的真的是漏洞百出吗?我虽有怀疑,但我还是持否定态度!

不是漏洞,而是我还没有理解透作者的本意而已!我在查找资料,也请教过很多老师,大家都读出来了其中的不解,但也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令人信服!大家包括学生在内,对唐雎的那把剑都怀疑颇深:秦王真的会让一个佩剑之人距离自己这么近吗?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上殿者,一律不得迟兵入内”。遥想当年荆轲刺杀始皇时,不也是用了“图穷匕见”的方法吗?何况,荆轲之事发生在唐雎出使之前,那么秦王就更加不会不接受这样的教训了!

由此看来,唐雎的这把剑确实太虚幻了,简直是温柔到没有了!试想:一个一百三十多岁的老人,能活下来已经是不易了,简直就是个奇迹!现在又带着一把不存在的剑去威逼骄横不可一世的秦王,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为什么编者或是刘向又为他配了这把剑呢?究竟用意如何?一时之间也没有了头绪。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究竟应该怎么对学生讲解呢?

唐雎的人也可能是不存在的,现在连这把剑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解不开这种种疑问,学生一定会感到自己所受的教育是带走欺骗性的!这种感觉会动摇他们以后的学习和认知!奈何?奈何?

作者是不是在幻想,在做梦?现实中不可能战胜强大的秦国,没有人可以与秦王相抗衡,那么就在幻想中想象出这么一个人来,在幻想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这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心愿寄托吧!

就像《西游记》这部小说一样,也是把人间的是是非非搬到了天上,给现实中的人换了一个环境,然后再塑造一个孙悟空这样一个赶天斗地的英雄出来,去反抗种种强权和现实中的不合理!这是不是叫做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如此看来的话,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

历史上的很多神话小说和寓言故事等,我想他们的“超人力”的存在,正是它们独有的魅力所在吧!

能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文学手法的运用应该是不拘一格,不拘泥于形式的。

秦国灭六国,只用了短短的十年;这期间应该有无数六国的志士仁人想要对抗秦国,想要除去暴秦!可是,对手太强大,他们这种愿望这能在现实中一步步地破碎,最后只能把这种不屈的抗争精神留到史册之中!

由此看来,唐雎的那把剑真的有不同凡响的地方,因为那不是他一个人的剑,他的剑实在是太过沉重了!

也正因为如此,那把剑实在是锋利无比的,只要出鞘,必能给现实以痛击!

读至此处,一切烟云皆可散去。

相关文章

  • 唐雎的那把“剑”

    《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写的真的是漏洞百出吗?我虽有怀疑,但我还是持否定态度! 不是漏洞,而是我还没有理解透...

  • 生成之惊喜

    今日上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在自由提问环节,有学生质疑说:“唐雎怎么可能带剑上秦殿呢?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可是不能...

  • 1.5 假如你是安陵君?

    教《唐雎不辱使命》,向来把重点放在唐雎能言善辩的形象分析上,今天上课,我却重点突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假如你是安...

  •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说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历史著作。学...

  • 漠视个体,是一种可怕的思想

    我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叫做《唐雎不辱使命》。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其中的精彩篇幅。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 那一年,你打马而去

    第一次得知你的侠义,还是唐雎口中的“布衣之怒”:聂政之刺韩傀者,白虹贯日。唐雎面对残暴的秦王,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 《唐雎不辱使命》关键词:从各个角度关注事件以抓住事件的本质真相·

    《唐雎不辱使命》关键词:从各个角度关注事件以抓住事件的本质真相·口舌之辩的优势 1.阅读这篇文本,不禁为唐雎的机智...

  • 解读名篇|内心强大的人是怎样待人处事的?看古人的做人之道! —

    上篇文章,说到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成功化解国家危机,用口舌避免了一场干戈。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唐雎的斗志瞬间...

  • 舌抵千军——唐雎的语言战斗力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这是战国时代的一个普通的外交故事,然而,唐雎的语言战斗力却令人惊服。 秦...

  • 743丨布衣之怒

    读《战国策·魏策四》中““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提到”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雎的那把“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lh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