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心理学的人大概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老人的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老人喜欢在草地上安静地享受阳光。可是从某一天开始,一群小朋友也来到草地上玩耍,制造出非常大的噪音,扰乱了老人的清静。于是老人就劝孩子到别处去玩,哪知孩子天生有逆反心理,越是让他们离开,他们越不走,玩得更开心了,并且发出了更大的吵闹声。怎么办呢,这里毕竟是公共场所,不能硬撵啊!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老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二天老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你们的到来我很开心,你们明天还来玩吧,我会给每个来玩的小朋友25美分”。这群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连续来了几天以后,老人说:“孩子们,我的钱不多了,明天我只能给你们每人15美分了”。孩子们有些不高兴,但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孩子们,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5美分了”。孩子们说:“我们这么辛苦地玩为你玩,才给我们5美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看过这个故事的人有着不同的看点,有的人看到了老人不用正向劝导,采取“奖励递减法” 以产生心理效应;有的人看到了用金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人看到了老人成功地把孩子来玩的理由从“喜欢”变成了“金钱”,扼杀了孩子们“玩”的天性。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些家长用物质和金钱鼓励孩子学习的事情,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是长时间使用就会像这些孩子一样,把学习变成了金钱与物质,把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
电视剧【小舍得】里的颜子悠是个品学兼优、听话的小学生,典型的别人家的好孩子。妈妈除了工作以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孩子生活上的陪伴、学习上督促。全家两代人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自然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齐头并进。妈妈常常以此孩子为荣,直到有一天的家长会上,颜子悠压抑多年的怨怼终于爆发了。他说:“妈妈不爱我,爱的是考满分的我,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的面子。妈妈从来都没有问过我开不开心、高不高兴。将来我有小孩了,决不让他上辅导班,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颜子悠的哭诉,妈妈既震惊又难过,连观众也感到了隐隐的心痛。
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妈妈却把它当成了全家的任务,孩子错误地认为他是在为妈妈学习,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好在震惊后的妈妈正视了自己的错误,调整了心态,让孩子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是否继续上培训班,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颜子悠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后,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反而有了学习的动力。
说到责任,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姐姐的外孙,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我市的一个重点学校上学。五年来他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更没有请过家教,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每次家长会上,其他的家长都纷纷前来取经,想知道孩子是怎么学习的,还有一部分家长想知道他在哪个辅导班补习。根据我对这个孩子的了解,我发现他有强烈的责任心,观察事物细致,思维逻辑缜密。他认为学习就是他的任务,所以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考了高分也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从不炫耀,更不让家长炫耀。
美国心理学作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这本书的第七章专门介绍了如何有效地应用鼓励,介绍了奖励和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正、副作用,介绍了鼓励和奖励的区别。她认为鼓励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或以惩罚恐吓, 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孩子获得利益的观念 。
正确的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对孩子要做到: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督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