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0:《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为什么?
朱夫子答:
这是治大学之道的详细顺序,是大学三纲下的八个具体条目。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新民的功夫。格物、致知,是为了知止,弄清楚至善之地在何处,随后的六项则是达到至善之地的方法和过程。
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是说先自明那个明德,然后将它推广用于新民,是天下人都能明明德,大家都明明德了,则能各诚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亲其亲。各长其长,那天下哪有不太平的。
天下之本在国,故欲平天下,先治其国;国之本在家,故欲治国,先齐其家;家之本在身,故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而身的主宰是心。如果人心已经没有了本然状态下的正,身体就失去了主宰。即使想勉强修身,身体也无法修得。故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一旦有私欲夹杂于意,而去恶从善的心还未充实(诚意),那么心就会被私意所累,即使强行正心,心也是正不了的。故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知,是人心之神明,能够认识万事万物神妙之理,而主宰之。此知,人人都有,但如果此知不能洞彻内外,无所不尽,则在隐微之间、真妄错杂之际,即使想强行诚其意,也是不可能的。故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
致知之致,与“丧致乎哀”之致意同,推到极致的意思。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所以然的原因,有其必然如此的天则,这就是“理”。如果我们对某些事物不了解,又不能将其精粗隐显都探究彻底,那就是没有穷理,这时的“知”就是被蒙蔽了。即使想强行致知,也是不可能的。故致知之道在于即事观理以格物。格物之格,极至之义,同“格于文祖”之格。格物,就是探究事物到极点。
以上就是大学的八个条目,圣贤代代相传,用来指导治学,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治学功夫的次序。
但是,汉魏以来,诸儒的学说对此都没有论及。到了唐代,韩愈据此推出《原道》一篇,这才让人们对此有所知晓。韩子对诚意正心论述极详尽,却不提格物致知,开端的格物致知都没有探究明白,怎么能马上就论述诚意正心呢?所以就有择焉不精,语焉不详的毛病,他竟然还以此批评荀子和杨朱。
问题11:《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说什么?
朱夫子答:这是再次论说上文的含义。
所谓物格,事物之理都以达到极致,没有空白了。如此,则我之知随着达到了极点。知无不尽,则志意与事理一致,而不会自欺;意不自欺,则外物不能摇动心之本体,心便正了;心得正,则身不会陷于过与不及,即身修;身既已修,那么治理国家天下,就不会追求智谋功利了。
问题12:夫子《大学章句》篇首说明明德与新民相对,那么明明德乃专指自明,后段论平天下,又说明明德,似乎明明德也包含新民,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朱夫子答:篇首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大学三纲,但就主次先后而言,“明明德”又是“亲民、止于至善”的纲领。后段论平天下,就体用全体而言,只说“明明德”,那是为了强调天下虽大,我心之体无不包括;事物虽多,我心之用无不贯通。分析的时候应该追求精细而不乱,总结的时候则应该高度概括而不累赘,这是论说应有的次序问题。
----《我读大学4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