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红楼时,只有十四五岁,尚且年幼的年纪,却一看就着了迷,三天时间几乎夜以继日的看完了。当时很是痛恨宝钗成了林妹妹和宝玉之间的第三者。最近又重读了两遍红楼梦,其实对宝钗也是极其欣赏的。较起黛玉的小性儿,刻薄又玻璃心,宝钗的稳重大气和善解人意显然要更得人心的多,不要说在大观园,就是放到现代,宝钗也定然会比黛玉要更受人喜欢。可是每次读完,我还是对林妹妹更加偏爱,也许是因为幼时先入为主的喜欢了黛玉,还有就是因为那句“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和那首葬花吟,让我对其才华甚是敬服。
宝钗自幼丧父,虽上有兄长,奈何薛潘被宠溺过度不务正业,宝钗早早的成熟稳重为母分忧。宝钗的很多事情都值得去称赞,哥哥去江南给她带的土特产,她都一一均匀分散出去,连最刻薄的赵姨娘也对她交口称赞;湘云要为诗社做东,请大家吃酒,宝钗知其不易,便资助她办了螃蟹盛宴;她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虽因上承贾母,下施小惠被指左右逢源心机深沉,我却认为宝钗本就贤淑明达,她本就以选秀为目的去教养,处处展现大家闺秀之态也是正常,也因家中经商更懂得人情世故。
要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宝钗的,我是从王夫人说要把宝钗定给宝玉,薛姨妈回家问宝钗愿不愿意,宝钗正色道“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 宝钗这话绝不是早就中意宝玉因为害羞才说的,我甚至不认为她是瞧得上宝玉的。作为封教礼仪下的完美产物,我能理解她从小被教养三从四德的,但是却无法释怀她明明知晓宝玉和黛玉之间才互相爱慕,也曾说是把黛玉当做亲妹妹看待,却丝毫没有推却,哪怕就为黛玉说一句话也好;在得知凤姐之女巧姐要被其舅舅和贾环之徒卖掉时也将“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甚至于说冷漠表现的淋漓尽致,但也许她的这种明哲保身才是最适合那个社会生存的。
而黛玉,母亲早逝,加上贾雨村本就不太上心的教导,没有过多的被封建教条毒蚀,基本保持着其本身率直天真的性格,这可能是导致其敢于反叛封建势力的较大原因。父亲逝世之后,寄人篱下的她更觉孤苦无依,她的敏感多疑之处比比皆是,最显著的莫过于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几个姑娘送花,本是顺道走来,走到哪里送到哪里,黛玉却在得知别人都有了,丝毫不客气的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就是朵带刺的玫瑰花,容易伤人伤己。可是她对待自己喜欢的人也是极好的,悉心教香菱学诗,并不因为其是丫头就敷衍了事;怕宝玉贪玩被贾政责罚,故意不找他玩,却偷偷帮他写了很多作业,且字迹相仿,用心程度可见一斑;因看禁书被宝钗教导,知道宝钗是真心带自己之后,也坦诚相见,甚至于跟随宝钗叫薛姨妈为妈妈。
林黛玉最让人喜欢之处,可能就是敢于反抗礼教,追求真爱吧,在所有人都在劝说宝玉考取功名为重时,她却并不以仕途教导;在得知宝玉要娶她人,下决心只求速死,似弱柳扶风的她,却有着一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孤傲气质,怎能不让人怜惜?
我虽是偏爱黛玉,其实却觉得两人都各有其独特的优点,也各有所短,大概二人合在一起才最是完美,两人并无输赢之分,这也许是曹公为她们何用一首判词的原因吧。若说宝钗恪守封建礼仪活的太辛苦,也许她自己其实身在其中也觉得那样才是她的快乐呢!”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只是,所有的浮华散尽,都终究为红楼一梦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