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元旦、六一等节日开展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认定这所学校素质教育卓有成效,这就为时过早了。
家长送孩子参加美术、器乐、绘画等兴趣班,就认为该孩子接受了素质教育,也为时为早。
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形式,必须看孩子是否真正养成某种素质。很多虚伪的素质教育不仅会迷感家长,更会毒害孩子。
一、表面的艺术
很多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尽管节目表演精湛、服饰华丽、音响灯光舞美奢华,水平很高。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节目没有校园群众基础,也没有艺术教育的基础,只是临参赛前,学校及家长花费数以万元计大价钱,购置服装道具、聘请艺术团体的专家或专业人员,对挑选出的一小部分学生进行突击排练,从而打造出来专用于比赛的节目。这些活动目的是为了表演,为了给家长、领导、社会观赏。并不能算是给全体学生开展了素质教育。
有些家长把学生送去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也是为了考级、应试这样功利性的目的。这样的孩子即使非常熟练地弹奏考级曲目,但是他们非但没有音乐素养,没有创造力,也不会伴奏,也不会自行弹奏新的曲目。甚至连原先有的那么一点兴趣,也被枯燥无味的考级训练磨灭了。
凡是把活动当成目的,把过程当成任务,把家长、社会的满意程度当成评价标准,都是虚伪的素质教育。这种虚伪的素质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真正素质为目的,这种素质教育轻则消费学生的乐趣,透支学生的精力,重则在孩子心中种下一棵虚伪的种子。我就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又在做表面工作!”
二、有毒的经典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我国传统文化确实是座宝库,但其中流毒也不少。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没有扣住“优秀”二字,盲目相信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经典”,不加选择、不加思辨地全本纳入学生读本,进入学生课堂,那些腐朽落后的东西直接毒害学生。
例如:《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几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应该听父母的教诲教导,以父母的准则作为准责则,凡事问过父母,不自做主张。但关键是,如果父母的话不对呢?如今社会指数级的向前发展,父母的观点做法很多都不符合时代。那子女该怎么做?仍应孝吗?
还有很多传统经典的言论一味的讲求孩子要孝,无原则的孝,要求孩子完全的顺从,意味着孩子的自由个性被父亲所压制,是对孩子思辨能力的扼杀,更是对孩子创造能力的扼杀!
其实,历朝历代讲究孝,不仅仅是针对父母长辈,它另有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听父母话,这是小的教育;听君王的话、听上司的话,这才是“孝”道的根本——顺君王,顺领导,唯君王领导是听!而这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只是愚忠愚孝罢了!
在强调独立思考、自由思想和创造力的现在,过份的强调“忠孝”,过份强调听从与点头,是不是不符合时代潮流?去年全国卷1作文题,所用的材料是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规劝无效后报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关注,拨开外衣,就是“孝”在现代社会应如何表现的一次思考。
我们提倡孝道,但不提倡愚孝。我们学习经典,但不迷信经典。我们在内容上要筛选经典,而不是全本接受。在形式上放在理解上,而不是背诵上。目的上要追求对学生素质有效,而不是做给社会及家长看。
三、假大空的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很多学校有钱了,大力布置校园文化。但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仅仅是在墙壁上张贴各种各样的宣传材料,大大小小的宣传画,内容丰富的知识介绍。这样的校园文化,其实是把书上的知识搬到墙上,仅此而已。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傲慢与偏见”,是成人文化的强势刷屏,是领导意志的一厢情愿,这种校园文化是“目中无学生”的文化。这种校园文化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任务,又是为了做给上级领导与广大家长看的,很多假大空的内容充斥在校园文化墙上,对学生不是起着“真善美”的教育,而是“假恶丑”的教育。
校园文化要有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应该是学生,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应该是学生,只有学生参与到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才有意义,才能产生力量,才能有内化到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要有故事。没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是苍白的,是生硬的。好的校园应该是故事校园。用故事的方式承载文化、留存文化、传播文化,校园文化便会因故事而柔软,因故事而传播久远。
校园文化要有更新。一所学校既要有恒星文化,还要有行星文化。恒星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积淀下来的文化,是相对不变的;流星文化则是要与时俱进的,需要彰显时代印记的。校园文化原本就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
四、真正的素质教育
虚伪的素质教育为什么盛行?
首先是学校教育没有以学生为原点。在应试教育的利益驱动下,很多学校挂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狗头,卖的却是迎合家长、领导要求意愿的羊肉。他们的出发点是考试成绩的刚需,领导的政绩,家长的需求,社会的效应,制度的考核。这样的教育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灵健康需求,学生长远人生发展的需求,学生完整人格的素质培养。
当数字时代到来,社群合作、平台协同、互动智慧、分享共创已成趋势常态,各行各业都受到智能机器的取代,人需要学习新的本领,拥有新素质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却依然只是在学会被时代迅速更新的书本知识,缺乏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体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室里没有更多实在的方式与外面真实的生活世界联系———学校的教室成了隔绝世界的鸟笼。
其次是学校教育者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当前的教育部门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行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事。喊着教育改革的口号,做的却依然是给考试系统打补丁的事。说是为了学生着想,却从不研究学生的未来需要怎样的素质,如何落实素质的培养?
有多少教育局长、校长、老师研究过教育部去年九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教育部制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教育部制定的这套体系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
大环境的改变需要一定时间,但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有前瞻的眼光,有面向未来的举措,再也不要用“虚伪的素质教育”毒害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