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舒适区
只要我们说到学习,进步这种自我提升的问题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词,那就是舒适区。
它作为学习者的反面案例,经常出现在各种鸡汤文里面,那些在舒适区里幸福快乐的娃们,终将要被时代所抛弃的。
明明一个非常温暖和安全的词语,生生被我们描述成了魔鬼大反派。
那么舒适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舒适区,又叫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
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于是在学习的方法论里面,又提出了学习区和恐慌区的概念,来区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为了凸显学习区的重要性。
舒适区充满安全感,而恐慌区到处都是焦虑,只有学习区,既能让你有安全感,也会有适当的压力让你进步。
在上述两处应用中,不管是我们选择逃离的舒适区,还有和学习区相对照的舒适区,都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舒适区,那么必然是非常舒服和放松的。
比如一个人经常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就会非常不习惯,别扭,那么右手拿筷子就是舒适区。
比如一个人身在事业单位,天天工作清闲,时间充裕,项目也没什么挑战,时间一长就会觉得非常的舒适,不愿意离开。
再比如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喜欢踢足球,而且只踢后卫,因为经验非常足,而且技巧练了这么多年,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得心应手,那么足球就是他的舒适区,后卫则是舒适区中的舒适区。
2、舒适区的定义
舒适区中的舒适只是一个形容词,而它定义的关键在于安全感和掌控感。
当一个人感到舒适和放松的时候,那么至少是暂时安全和可掌控的。
但是安全感和掌控感,并不代表舒适。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个老犯人在监狱里 被关了50年,当他知道要刑满释放的时候,差点精神崩溃,最后自杀。
在那部电影里,揭示了很多长期在监狱里服刑的人,因为出了社会后无法获得掌控感,从而自杀的现象。
在监狱里,这些犯人肯定不会舒服,也不会放松,他们肯定时刻在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但是真正的来到外面的世界了以后,他们却奔溃了。
因为虽然在监狱里不舒服,也不放松,但是在那里有他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在这里他们有掌控感,从而有了安全感。
这也是舒适区。
有些人天天嚷嚷着,要逃离舒适区,去挑战新的世界,于是他们隔三差五的离职,去新的公司寻找新的机会。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一下他们的经历,你会发现,经过五六年后他们的能力和薪资都没什么变化。
虽然他们所在的环境不断的在变,但是他们找的工作却没什么区别,依然还是他熟悉的那一套工作习惯,那一套工作系统,那一套早就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老经验。
对于这些人来说,换工作本身,这件事就是他们的舒适区,用“换”带来了一种逃离舒适区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就像一个迷宫,你以为一直在往前走,离出口越来越近了,其实你一直在真正的舒适区里徘徊。
所以,真正的舒适区,本质上是一种我们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任何那些已经形成了习惯的行为和心态,只要不利于我们的成长的,都可以叫做舒适区,虽然他们并不让人舒服。
比如你的那些遇事胆小怯弱,比如你的抽烟喝酒,比如你的拖延和懒癌,比如你的暴脾气和冷血症。
3、突破舒适区
浅层次的舒适区,是一种已经习惯的了掌控感和安全感背后的环境,它只需要你换一个环境,你自然而然就会根据那个环境里信息的熟悉度和掌控度,从而调整你自己。
中等层次的舒适区,不仅仅是环境的舒适与否,它代表的是那个环境背后,那些让你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管你换到什么环境,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依然在舒适区,那么不管换什么环境,你依然逃离不了,依然是在原来的地方徘徊,
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更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尝试新的解决方法,尝试新的套路,才能真正走出舒适区。
高等层次的舒适区,则是那些根植在你身体深处的,阻碍你成长,阻碍你适应这个复杂世界的行为习惯,或者说心智模式。
那些让你遭罪的恶习,比如吸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
那些让你感到安全的心理模式,比如胆小不敢表现的自己,比如太爱和别人冲突的自己,比如影响到工作的拖延症,比如懒癌晚期。
这些习惯和心理模式,是那个熟悉的自己,给予自己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这时候突破自我的舒适区,就得从认识到这些舒适区的本质开始,从这些习惯和心理模式背后的本质原因开始,先认识到它们,然后一点点去解决。
知道了这些,你才能从道理,到人生。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懂道理的人,而是缺那些执行道理的心力,或者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