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着目标学习,带着问题学习,主动研究,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这些建议可供我们老学员参考。
大家已经过了基础阶段 ,由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不规范而进入流畅清晰的境界,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文章不会让读者看了晕头转向。
下面的提高阶段其实更加艰巨,过程更漫长,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知识足够渊博才能转化为智慧。而我们的现状是知识贫瘠得像沙漠,常常为写什么而一筹莫展。
老师只是指路人,不把路带错是明师的基本素质。但是走路显然比指路难十万八千倍,大量工作只能在孤独中默默完成。
世尊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讲经说法是一样的,但是听众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而吸收不同内容。
天下雨没有分别,大树小草各取所需。
我们书院的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同样的作业和训练方法其实适合所有人。
写作没有秘密,我们处于不同境界,对同一技巧的把握会水涨船高。
老师只能说一些共通原则(道),但是不能教会学员巧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灵巧”需要各自参悟。如果灵巧可以传授,就不是灵巧,而会变成束缚。
正因为有不变,所以才能千变万化。
“不变”很难体会,所以要学习知识。思维无限圆融,就可以突破障碍,至于化境。
二、“雅”其实也是为了真实通顺、恰如其分地传达思想情感,无过,无不及。
古人追求不能多一字,不可减一字,都是准确的需要,并不仅仅为了文采。
同样的字词尽量不要在一篇文章中重复使用,虽然并非绝对,但是也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每一个动作只有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每个人事物只有最合适的一个名词,慕态绘景要使用唯一的形容词,寻找“唯一”是通向大师的道路。
重复是写作技巧,可以起到强调作用,但要适可而止,牢记过犹不及。处处强调,不如没有强调。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未必比“推”更生动,只是更接近贾岛当时的真实感受。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比“闹”“浓”更普通,只是王安石认为独特。它的妙处是前人没有用过,而王安石用了,由于他的知名度,大家公认这个字用得传神。大师就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如果后人再这样写,就是庸才了。
三、一切领域的知识我们都要知道一点。某个领域的知识我们要知道全部。这是学习的原则,适合所有人,所有领域。其实就是协调“广博”与“专精”。
参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得大智慧。
大部分人没有做到“广”,也没有落实“专”。有人报了很多写作班,到处拜明师。但是时间精力分散,在每个写作班都没有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白白浪费时间金钱。获得一些“毕业证”,使虚荣心一时满足。
如果能够真正满足也很好,关键是自己内心明白水平没有提高。
态度不对,功夫白费。功夫不亏有心人,关键是有人没有真正在写作上费功夫,而是费在“虚名”上。追求哗众取宠,文章自然华而不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