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
心平气和的一(2)班12.5

心平气和的一(2)班12.5

作者: 云麓 | 来源:发表于2022-12-11 19:01 被阅读0次

                      步履不停

           班里流行重感冒,每个孩子请假就医的病名都不一样,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流行性感冒。我也被传染了,在家感冒发烧,咳嗽流泪,到今天还只是勉强能上课,嗓子喑哑。只能大冷天的,全天开着教室门窗,生怕和孩子们再交叉传染。

           老师们建议我考虑停课,我又舍不得班里这三十多个还坚持来的孩子们。他们太小了,在家上网课的效率,闭着眼睛都能想到。所以,我们还是匆匆的,在一群空着的座位中穿行,一天一篇课文地上。除了做好中午晚上的消毒,不敢停留。

           最近外面在拆迁,隔着挺远都能听到教室外轰隆隆的声音,那是挖掘机在工作。下午被吵到不行,悄悄把门一关,声音就小了,颇有种“风进来,雨进来,国王进不来“的自在感。可惜,不能长时间关门,讲完一个重点,还是要回归到喧闹里面去。

           好在,这周的开始虽然让人疲累,孩子们却非常给力,不再像原来那样收不住心,上课的效率奇高。

                 我能解决问题

           孩子们熟悉了以后,会开始习惯性地打小报告。有的,会直接来找我谈;有的,会在回家以后跟父母说。而跟父母说,再让父母来转告的一批,很容易就会因为表述不清楚,让家长误会,甚至是怒火中烧。

           实际上,儿童寻求成人的帮助,是因为他们倾向于相信权威。但在解决儿童之间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以成人的姿态去断案,去直接给予他们明确的指令,而是要帮助孩子们养成自我判断。

           在这里,我贡献一段我收藏了很久的笔记——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博士提出,在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时可以使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家长在问题发生时,要做的是注意倾听,然后问一些能够促使孩子独立分析思考的问题。像小文妈妈这样的做法,在默娜·B·舒尔博士看来只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因为当家长代替孩子提出如何解决问题时,就意味着失去了鼓励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如果你坚持某个办法是最好的,孩子就不会再进一步思考该做什么,只剩下担心如何按照家长的建议去做了。这样,孩子就无法在生活事件中学会成长。于是,她提出了家长指导孩子时的三条对话原则:

            第一,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第二,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默娜·B·舒尔博士总结了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时应该注意的对话基础:

           1.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有时候你也可以加一句:因为这会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问题所在。)

           2.(另一个孩子)有什么感觉?

           3.你有什么感觉?

           4.你能想个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你们两个都不会生气(或者他就不会打你,等等)吗?

           5.这是不是个好主意?(如果是个好主意)去试试。(如果不是个好主意)“哦,你得想个不同的办法。”

           第三,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家长大概会觉得不习惯,因为本来一件随口就可以打发的事,会因为跟儿童的交流变得很复杂。但是一旦孩子和家长都习惯了这种模式,亲子沟通就会更加顺畅,孩子也能越来越熟练地自己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平气和的一(2)班1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fv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