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逐光
王小波说: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那在你心中,王小波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青年时的王小波王小波这一生坎坎坷坷,年轻时下乡插队,二十岁出头为了生计在仪器场做工人,二十七岁自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赴美求学,历经各种苦难,终于虏获了李银河的芳心,结婚后生活也渐渐安稳下来。可天妒英才,谁料在四十五岁时,他突发心脏病离世,为后人所惋惜。
有人说,王小波是浪漫的骑士,行吟的诗人,自由的思想家;也有人说,王小波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人生丰富多彩,文笔犀利,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而我喜欢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文字,从未泯灭过良心;他的爱情,爱得真挚动人;他的身影,如此特立独行;他代表着一个时代,而他的思想,也必将永世长存。
01
小波的文字,不仅仅从不泯灭良心,而且充满着一种不可描述的力量。
一年前的一个晚上,在我一口气读完《黄金时代》后,竟有好几分钟没有回过神,波涛翻涌的情绪,充斥在身体里的每个角落,久久不能平息。至此王小波三个字深深地扎进了我心里。我好想和他交朋友,好想和他聊聊文学,好想和他谈谈人生抱负理想。
《黄金时代》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王二的男人和一个叫陈清扬的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王小波以梦为马,自由驰骋在男人与女人的梦中。
小波曾在一篇杂文里说过,《黄金时代》他从二十岁开始写,到将近四十岁才完篇。这短短的三万字的小说,他重写了一遍又一遍,虽然在最后定稿后还存在不完美,可他却丝毫没有改动的冲动。因为他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也就是说追求到了对于作者来说的完美。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写到性。有人说他这样写是为了找些非议,有人说他是为了媚俗,甚至有人把它当作色情小说。
浊者谓淫,清者成圣。
以我所见,小波之所以写到性,是对时代的回顾,因为小说以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在那个年代中国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压迫,没有人权,没有自由。
那是一个非性的年代,性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阻碍。
所以这本书是对文革压迫的反抗,更是小波为人性自由和本真写下的奋笔疾书。
02
王小波和李银河小波的爱情,爱得真,爱得直,爱得肉麻。
25岁时王小波和李银河相遇,那时小波还是个工人,可李银河已经是《光明日报》的编辑,没见几面他就问她:“你有朋友吗?”他根本没注意他们之间地位的差别。
王小波爱得很直接,而且他很单纯,不在意地位,不在意世俗,只要他爱他就敢去追求,哪怕是“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他也一往无前。
所以他会告诉李银河:
我喜欢你的热情,你可以温暖我。我很讨厌自己不温不凉地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图片由“芭蕾公主”为我整理制作“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的每一封情书都是这样开头,刚看觉得有点傻,看久了就明白,这是多么朴实的浪漫。
谈恋爱,最让人心暖的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始终如一地去爱一个人,就是把一颗简单热热的心捧过去。
图片由“芭蕾公主”为我整理制作王小波给李银河写了很多情话,后来被整理成一本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出版,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会称赞王小波是金句小王子、说他是撩妹高手。他说过的情话,更被堪称“男朋友必学情话模版”。
这本书通篇看下来,你会发现,他的情书写得很肉麻,几乎每篇都很直接地跟李银河表达爱意,我爱你,我想你。
而且隔三差五就要写一封信,常常今天写了,第二天又写,说又忍不住想李银河了。
李银河看他写的信有时候也会觉得肉麻死了。不料小波却来一句“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简直让人又好笑又好气。
王小波的情书或许有人觉得不含蓄,可有一点一定是真的,他这样写是因为他深爱着李银河,所以才想把这世上最美的情话讲给她听。
而且在小波的小说里,对女性有着绝对的尊重,她们多是美丽勇敢,更重要的是她们有着和男性同样的地位,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王小波对女性还有种深入骨髓的敬爱。
03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他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特立独行的少数。
杂文是时代的号角,杂文作者就是时代的号手。王小波思想深邃、观点深刻、幽默风趣、逻辑思路清晰,他写的杂文比哲学还深刻,比Top排行榜上前十的网络小说还好看。
在《我的精神家园》序言中,小波第一次谈到自己为何写杂文时,他这样写道: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要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更是在打我自己的嘴。
这话咋一眼看上去,是小波在做自我反省和思考,但细读几遍,不难发现里面暗含了两层意思:第一、中年人需要对社会对他人负责,那年轻人难道就可以只顾自己不对他人负责了吗?第二、为何小波说明辨是非是在打他自己的嘴?
这世上很多明理的人,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极为珍视自己的清白。但小波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他顾及自身清白。他有这个觉悟的时候已经四十岁。曾经他也是沉默的大多数,现在他终于忍不住要开始呐喊了。
首先他反对愚蠢,在这里小波引用了萧翁一本剧作《匹克梅梁》里的一段话:
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个假痴不癫的杜特立。
息教授问:你是恶棍还是傻瓜?
这就是问:你假傻真傻?
杜先生答:两样都有点,先生,凡人两样都得有点呀。
可是对于小波而言,在他身上,后者的成分多,前者的成分少,而且他讨厌装傻,渴望变聪明,所以他才会反对愚蠢。
其次在社会伦理的领域里他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沦为苟同。如果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就不如不活。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那我们所谓的参差多态,所谓的有趣,它到底在哪?
小波在最后说道: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而他之所以写杂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并且他强调他所写的看法没有科学的证据,也没有教条的支持,只是一种特殊恳求。
我以为“恳求”这两字用得极为谦虚谨慎,不禁肃然起敬。
在《我的精神家园里》小波详细地阐释了自己为什么不想继续沉默下去的原因,以我看来,那就是这世上明理之人,为了自己的清白,顾及自己的利益,站在无人触及的岸上,看着在河流中挣扎溺水的社会人无动于衷,不曾伸手去拉他们一把,因为害怕波及自己的安危。
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顾及自己的安危,这也情有可原。可如果这世上一直没有人愿意出来呐喊,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人,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我不敢想象。
在文化大革命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王小波站了出来,他是沙漠里的绿洲,海上的灯塔,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指引者。
他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他,所以他才会勇敢地站出来,一针见血地抓住社会伦理最为缺失的两个部分,愚蠢和无趣,用文字进行抨击,深刻痛醒了隐藏在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
04
吾文已成,不可毁灭,定能永世长存
这就是小波,他对自己不在乎,对自己的生活不在乎,对自己的身体不在乎,甚至对自己已经发表了的作品也不甚在乎。
他只在自己的思想中遨游,在世人争名逐利的时候,他还是那样超凡脱俗。
王小波的小说如果有个主题,那就是一直在写智慧的遭遇、人的遭遇、人在异化世界里的遭遇。王小波的书信集如果有个主题,那就是渴望爱,勇敢爱,真心爱。王小波的杂文如果有个主题,那就是反复告诉我们,理性、智慧、趣味这些东西是好的。
王小波的文章既已成书,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必能在时间的洪流中站住一方,流传下来影响并改变着热爱他的读者。
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王小波,一想起他,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了微笑。那你又喜欢谁呢?
网友评论
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