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艾容《如何学习》读后感二

作者: 艾容_e455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1:19 被阅读2次
六组➕艾容《如何学习》读后感二

【美】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

作者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技记者,长期关注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研究,边报道边实践,总结出一套颠覆性的学习方法。

作者认为,传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错误。学习本就应该是在不断的分心中进行的活动,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你的心神会不断跳跃,而且你的学习内容也应该多样化,这样你才能获得把新旧内容混合到一起学习的超值效果。(P261)与其一次性塞给大脑大块的东西让它去消化吸收,不如给它一大盘各式各样相互关联的「杂碎」,反而更容易高效地吸收。(P7)有一些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是打扰学习的最恶毒的敌人,包括懒惰、漠视、分心,其实也能成为帮助我们学习的「大好人」。(P9)

作者是一位成功的记者,很可能属于《深度工作》中谈到的「记者哲学」的践行者,可以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所以在他看来,各种中断、间隔、拖延、偷懒、分心,都不是问题,因为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时,就可以进入,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不是如此。

一、基础理论/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1、编故事的能手:大脑学习的机制

大脑喜欢故事

大脑喜欢故事,也爱编故事,左脑有个解释器(扎加尼克)。

P34 没有任何细节会彻底消失,只不过,记忆提取的「踪迹」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远如此。

可以通过把「陈述性记忆」变成「程序性记忆」甚至是「自传体记忆」的方式,增强记忆。

比如说,1989年柏林墙倒塌会比较难记忆,但是记我九岁那年柏林墙倒塌就会容易一些。

大脑喜欢模式

大脑的「意义维持模型」(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认为:迷路、困惑或迷失方向会令人感到痛苦,为了能解除这一痛苦,大脑会进入高速运转状态,试图找到甚至创造出某种意义、规律、模式,以求摆脱迷失的困境。

P259 我们需要有某种结构体系,让事情能显得合乎情理。……我们很渴望找出某种有意义的规律或模式,这种渴望则有助于某些类型的学习。

P259 荷兰蒂尔堡大学地心理学家特拉维斯·普罗克斯(Travis Proulx)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史蒂文·海因(Steven J. Heine)发现,故意把实验者参与者绕糊涂反而能提高他们30%地辨识能力。

2、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藏

老观点:遗忘不利于学习

传统观点认为,记忆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弱。

19世纪8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发现「遗忘曲线」

191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将其命名为「失用定律」——如果某项记忆不被提取使用,那么它就会渐渐在脑间蒸发,消失殆尽。

传统失用定律的BUG:实验采用的是无意义的内容,容易被大脑通过遗忘机制主动过滤。

1913年,英国心理学家菲利普·巴拉德(Philip Boswood Ballard)发现,儿童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出现了和遗忘曲线相反的现象。巴拉德由此提出「回想」的概念,即记忆会不断增强。

之后的实验结果各异,心理学家们无法达成共识。

P51 一个人回想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习时所用的材料。没有意义的素材(如随机选择的音节、单词、短句)容易遗忘,有意义的素材(如图片、照片、绘画、诗歌等)容易回想。

新观点:遗忘有助于学习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和妻子伊丽莎白·比约克(Elizabeth Bjork)综合前人理论,提出「记忆失用理论」。该理论认为:

记忆的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不对称。

记忆的储存能力只会越来越强,永远不会减弱。每一件我们刻意交代给记忆的东西都会被储存起来,而且是永久储存。——刻意记忆带来永久储存。 遗忘主动过滤信息,有助于刻意记忆。 遗忘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帮助人脑专注于某一件事。 这里还假设了记忆储存时候的精细加工,但是作者没有谈及。

与储存能力相比,能够提取出来的记忆容量很小。遗忘就是一时间无法提取记忆,因为提取能力低下。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必要难度(desirable difficulty)带来高效提取。

作者据此提出「遗忘式学习」的理念:遗忘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

遗忘主动过滤信息,减轻认知负担。

学习不断提取记忆,强化提取线索,加快提取速度。 但是每次提取都会部分改写记忆。

二、增强记忆/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3、打破学习的好习惯: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老观点:环境还原可以增强记忆

传统学习理念认为要保持一贯性,获得「训练迁移」。

这是桑代克的学习定理之一。

P67-68 巴德利(Baddeley)等人通过水下实验证明了该效果。(+30%)

环境还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记忆提取线索。最好是在同一时间,同一教室里复习和考试。

P69 学习时和考试时用相同颜色的纸张,考分也会更高。(+20%)

P69 复习老师和监考老师相同时,学生考试得分都会更高。(+10%)

P69 在音乐下学习,音乐下考试,比起安静学习安静考试得分要高。(+90%)不过莫扎特和爵士乐差别不大。

P74 某种情绪状态下生成的记忆,也更容易在该情绪状态下提取。

直接提醒远比环境还原有效。

提醒是最强大的提取线索,给出了记忆搜索关键词。

P78 内在提示和外在提示的确可以是相当有用的记忆提示(提取线索),但在真正强有力的提醒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P79 小半幅草图强有力的提醒作用无疑要胜过当时周遭环境留给我们的微弱的还原效用。

相关文章

  • 六组➕艾容《如何学习》读后感二

    【美】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 作者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技记者,长期关注脑科学和认知心理...

  • 54➕艾容《如何学习》第一二章读后感

    【美】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 作者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技记者,长期关注脑科学和认知心理...

  • 20A_2组-王丹桂 如何学习读后感

    如何学习读后感 二组20A 王丹桂 学习是有2种的,一种是...

  •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艾容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在我看来,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内心平和与满足的感觉,是一种没有忧虑、恐惧、没有魂...

  •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艾容

    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体悟,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所拥有态度的总结. 它与富贵、权利、地位不一定成正比,读后...

  • 2018-11-11

    [害羞][害羞]刘丽共读书籍《如何学习》读后感之二 读这本书之后呢,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要读完还要写出读后感实在...

  • 做一个善于阅读的人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

  • J8-39-倪彬欣

    如何学习读后感(二) 学习的关键在于让记忆保持长久。而加深记忆的诀窍却不同于我们一贯保持的“好习惯”。学习的时候我...

  • 如何学习读后感(二)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学习自然也不例外。 整体性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 《如何学习》读后感(二)

    本周读了《如何学习》的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学习是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在第一章“编故事的能手”中,从科学的角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组➕艾容《如何学习》读后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h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