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乃是情感的交流。无论今天的“微信”,还是过去的“手书”,这都是第一义的。
情中有思想,这就宝贵了,“书信的收藏”该是取决于此的。过去的“手写书信”,今天还保存有多少呢?拿出来在今天读一读,该是怎样的趣味呢?
今天,我读了《曾文正公嘉言钞 • 家书》中的一则抄录:“来书谓‘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如此家书之言,强调的是“恒”——恒心,恒意志,恒毅力,恒作为。这恰是点出了古今普遍性的“短缺”。

实质地看,曾公此言是非常朴素的,实在的,就是一番大实话。今人常说的“无聊”,大概和“兴会索然”是同一的。怎样解决这“无聊”呢?左思右想,也只能是曾公此家书中的“精神专注,首尾不懈”。
互联网讯息纷飞的今天,“见异思迁”是显见于电脑视窗、手机视屏的吧?是否“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只有个人心知肚明,也不必说破了。但是,何以“全副精神注在此事”,“不可见异思迁”,确实是一个问题——人,何以管住管好自己,专注成就一事?
至于“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为古今所验证。曾公这段书信摘抄,若讲“嘉言”,就是此语了,其他,则是“思想的材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