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廷评行状》直译及诗评

《苏廷评行状》直译及诗评

作者: 卧雅斋 | 来源:发表于2023-11-04 16:00 被阅读0次

    苏廷尉的生平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祖讳釿,祖讳祐,父讳杲,三世不仕,皆有隐德。自皇考行义好施,始有闻于乡里,至公而益著,然皆自以为不及其父祖矣。皇祖生于唐末,而卒于周显德。是时王氏、孟氏相继王蜀,皇祖终不肯仕。尝以事游成都,有道士见之,屏语曰:“少年有纯德,非我莫知子。我能以药变化百物。世方乱,可以此自全。”因以面为蜡。皇祖笑曰:“吾不愿学也。”道士曰:“吾行天下,未尝以此语人,自以为至矣。子又能,不学,其过我远甚。”遂去,不复见。

    我的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我们的祖籍大概是赵郡栾城人士。他的曾祖父名釿jīn,祖父名祐,父亲名杲gǎo,三代没有任官,但是都有内涵的品德。自从先祖们的行义好施,开始在乡里有了很好的名声,到我祖父的时候更是这样去做,然而却一直认为所做的这些都不如他的祖辈父辈。我的祖父生于唐朝末年,死于后周显德年间。当时是王氏、孟氏相继割据统治着蜀地,所以我的祖父始终不肯走向仕途。曾经因办事游历了成都,有个道士见到他后,避开人群很神秘的说:“你这个少年有纯粹的德行,别人是不会知道你的。我可以利用药物变化时间万物。世道正式乱的时候,你可以学会这个法术来满足你的所求。”接着把面粉变成了白蜡。祖父笑着说道:“我不愿学习这些。”道士说道:“我行走天下,从未把这个法术告诉别人,自认为这个法术是很厉害的。你又具备学习的才能,但是你又不学,你才能超过我很多啊。”接着就离开了,从此就没有再交到这个道士。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

      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yù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之后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以子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认为这个事情好看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严重侵扰百姓,祖父写诗并讥刺他们。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以八年二月某日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累赠职方员外郎。娶史氏夫人,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生三子。长曰淡,不仕,亦先公卒。次曰涣,以进士得官,所至有美称。及去,人常思之,或以比汉循吏,终于都官郎中利州路提点刑狱。季则轼之先人讳洵,终于霸州文安县主簿。涣尝为阆州,公往视其规画措置良善,为留数日。见其父老贤士大夫,阆人亦喜之。晚好为诗,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在庆历八年二月某一天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祖坟茔的旁边。追赠职务为方员外郎。娶的夫人姓史,先我祖父十五年前去世,追封为蓬莱县太君。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叫淡,没走仕途,也在祖父前过世。次子叫涣,以进士身份做官,所到的地方官声很好。他离开的时候,当地的人们经常思念他,政绩可以比汉循吏,最后官做到都官郎中利州路提点刑狱。第三个儿子是苏轼我父亲叫洵,最后官做到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涣曾经在阆州做官,我的祖父过去视察他执政的规划和措施,都是非常的合理,所以逗留了几天,看到苏涣的老父亲也是个有贤德的士大夫,阆州的当地人也是非常的喜爱他。晚年的时候爱好写诗,能够形成自己的特点,思路敏捷很快就能写好,不去追求工整的格律平仄。

      有所欲言,一发于诗。比没,得数千首。女二人。长适杜垂裕,幼适石扬言。孙七人:位、份、不欺、不疑、不危、轼、辙。

    平生也有要说的话,主要倾诉在诗歌里。到去世的时候,写了有数千首。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杜垂裕,小女嫁给了石扬言。有七个孙子:苏位、苏份、苏不欺、苏不疑、苏不危、苏轼、苏辙。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读后诗曰:

    少年纯德弃随波,行义能施救急多。

    贼匪临城犹不惧,功名汩没又如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廷评行状》直译及诗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qn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