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笼,一种在关中一带的农村必不可少的竹篮,可以提粮食,提柴火,提草,提化肥,提一切能提动的东西。大一点的干农活时用,小的在屋里装馒头装吃货。走亲访友的时候还能装礼当,上面盖个手帕,畔笼把往手弯一挎,绝对是轻快方便。
畔笼好用,却不好编。我爹就是村里会编畔笼的几个手艺人之一。手艺哈好,就看你这畔笼是否结实紧成。手艺好的,畔笼编出来圈光形好,结实耐用,小媳妇拿着干活都带劲。手艺差的编出来的畔笼三扁二圆,到处都是接茬,没用几天就提脱了。
先说这畔笼把,必须是南山里砍回来的粗细合适,适合弯曲的新鲜木棍来弯才会结实。我家后院有一个小小的烘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放料下面烘烤。上面铺上木棍用树枝树叶盖住,下面用闷火慢慢烘烤着。把木棍烘的又热又软的时候,拿出来一脚踩一头,一手压一头,慢慢弯成一个半圆,然后再在两头套上绳套固定住。畔笼把就算是弯好了。这看着简单,如果力道和火候把握不好,常常会咔嚓一声就折断了。
竹子是买来的南山上的毛竹,手指粗细,先要把成捆的竹子泡在涝池里泡上几天,让竹子性变软一些。再一根一根的把竹子上的枝条砍净刮光。然后在用刀把竹子一分为二为四为八。每根细竹条还要继续把两面刮光溜。这些工艺基本都是在我爹用双手在自己的大腿面上完成了。他坐在院子的柿子树下,腿面绑一个张从旧轮胎上剪下来的橡胶皮。一手拿竹一手握刀,用腿面做机床,一手送料,一手破竹,随着清脆的破竹声,毛竹便一根一根的破成细细的竹条。细竹条刮光溜了,再把这些竹条卷起来放在水里浸泡,备用。
这圈也好了,竹条也备好了,就等着我爹来编了。
编畔笼编畔笼一般分三部分:打底,编帮,收口。我爹的手指不停的在竹条间穿梭,竹条也在我爹的手指间飞舞。看起来行云流水很是好看。我曾经看着这么简单想自己试试,结果根本不行。其实这每一下手上都在用劲,力道把握有道,这样才能编出紧趁结实的畔笼。我爹从小编,手上的力道自然非同一般。我哥和我都能学会打畔笼底,但是编帮和收口都没学会。不过我爹没要求我们学这个,他觉得我们只要学习好能出去吃公家的粮才是正道。所以我们也只是放假了帮着我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那时候编一个畔笼,估计能赚也一块半块的。主要是批发给一些贩子,他们从各个村里收来再贩卖到外地去赚差价。因为我爹的手艺好,所以贩子收的时候会多给个几分钱。一年下来,也就赚个几百块。
除了编畔笼,暑假的时候我爹还编烤卷烟,烤辣子的竹筐。到了冬天的时候还会编捞面用的笊篱。贩子到家里来收,一个两毛多,贩到集市上就能多卖两三毛。我娘眼稠,觉得这样卖给贩子太亏了,不如自己去卖,一到寒假,就让我哥背一些去集市上去卖。
我上了初中以后我娘也让我去贩卖。一开始给我做工作,我人腼腆,脸皮薄,死活不同意。后来看村里别人也去卖,于是也就去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经商。刚开始羞于开口叫卖。只是把笊篱摆放在脚底下,双手缩在袖筒里,死死盯着自己的笊篱。直到有人问才给人报个价格。别人砍价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还价。就是低着头红着脸不吭声。出价太低了就是一句:不卖!后来卖的次数多了也会讨价还价了。刚开始货多,好的一个四毛五毛都能卖到,到最后挑剩下的基本上两毛左右就处理了。
编畔笼
每次回来,把钱交给我娘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自豪感。从来也舍不得用这些钱给自己卖份御京粉吃。总觉得吃一碗我爹的一个笊篱就没有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吧。家里五个孩子,有三个考入大学。这对我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我爹那些年虽然没黑没白的忙碌着养牛,种地,编畔笼。但是心里是有盼头的。他经常会在编畔笼的时候嘴里哼着秦腔。咿咿呀呀的,虽然大多数词都没记住,但是那是我听到的最动听的曲调。
一晃,我爹已经不在都十几年了,老家破旧的畔笼还在使用,只是再也没有人能编一个圈光形好的新畔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