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我还会推荐医学健康方面的书籍,O(∩_∩)O哈哈~
因为我以前可是很怕死的那种人,所以读点总没有错,懒兔子幽默轻松的风格,而且十分接地气的方式,让我很喜欢啊!
小米粥,大米粥,南瓜、红薯、山药。这些食物都特别养胃补脾,长期吃赛过人参,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强。尤其是对那些大病初愈者、身体极度虚弱的人来说,米粥才是最好的补品。
桔梗元参汤: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以上方的鼻炎方为例:元参清热泻火、滋阴;桔梗化痰理气;橘皮理气健脾、燥湿;杏仁、半夏降肺气;茯苓除湿健脾;甘草坐镇中州。里面几乎都是药食同源的东西,对流清鼻涕的鼻炎非常有效。
羊肉汤里加入当归和生姜,专门治疗女性虚劳症,肚子痛。猪肉汤里加入莲藕,特别滋阴。古时候的打铁匠大夏天在火炉边也不上火,就是靠喝这个汤补阴。做完手术要长伤口,就喝黑鱼汤;除湿很好的食疗方法,就是经常吃红豆薏米粥。
子午代表时间,流注指的是气血。
(1)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胆经具体干啥呢?就是进行胆汁的新陈代谢,让胆汁更加清新。就是在子时,人体的阳气就开始升发了。对,你没听错,大半夜的,升发的不是阴气,是阳气。所以一旦过了23点,你反而会越来越精神,困意全无。这时候你能做的就只有刷手机了。
(2)丑时:1:00-3:00,肝经当令
肝经的功能是什么呢?
肝经是把肝血运送给肝,滋养它,让它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丑时未入睡者,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胆又无法换胆汁,所以这些人容易得胆结石、囊肿、大三阳、小三阳等各种病症。同时还会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肝毛病特多,必须得惯着,否则如果肝出问题了,都将是大问题。由于肝经循经面部,丑时不睡,你的脸就会变丑,想美容回来基本没可能了。
(3)寅时:3:00-5:00 肺经当令
肺经运行的时候,是人体处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因为肺主肃降,此时人的气是往下走的,所以一般熬夜,3点之前都很精神,可是一过3点就扛不住了,好想睡觉。
这个时候肺经在干吗呢?它在把之前已经代谢好的肝血,输送到身体的每个角落,叫“肺朝百脉”。
(4)卯时:5:00-7:00 大肠经当令
可要看仔细了,是大肠经而不是“大长今”。那它在这个时候干吗呢?正是排便清肠的时间。因为肺经把血液输送给了大肠,大肠就满血复活了,开始吸收营养,排出渣滓。
(5)辰时:7:00-9:00 胃经当令
(6)巳时:9:00-11:00 脾经当令
(7)午时:11:00-13:00 心经当令心经主要负责给心脏补充血液,然后让心脏更好地推动周身的血液运行
(8)未时:13:00-15:00 小肠经当令小肠经是干吗的呢?它开始对营养和糟粕进行整理和分送,把好东西挑出来输送给脾,供脾运送给全身
然后,再把脏东西分成液体和渣滓,分送到膀胱和大肠。
(9)申时:15:00-17:00 膀胱经当令在膀胱里的都是尿吗?No,那是水液和津液的混合。所以膀胱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两种液体再区分开来。
津液分离出来,继续在身体里流动。那液体呢?也就是尿液,从尿道里排出体外。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憋尿哦,否则很容易憋出病来。
因为人体在这个时间段津液最充足,因此比较适合运动。若膀胱有热就会导致膀胱咳,就是一咳嗽就遗尿。另外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个经络,从脚丫子一直沿着后背,经过后脑勺走到眼睛。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病症,都和膀胱经有关,别以为人家就是管排尿的。
(10)酉时:17:00-19:00 肾经当令
(11)戌时:19:00-21:00 心包经当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晚上7点上班,9点下班。专门负责清除心脏周围的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最宜步行,可增强心功能。同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但这个时候也是人阴气最重的时候,所以并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很多人都会在晚饭后打球或者健身,其实这不但对身体没有好处,反而会伤身。因为人在夜晚阳气需要收敛,剧烈的运动会发散阳气,导致失眠。
12)亥时:21:00-23:00 三焦经当令三焦经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此时睡觉,那美容养颜不用烦了。精、气、神是生命的根本,缺一不可。
精代表肾精,是先天父母给的和后天谷物生化的精的总和,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
气也称气机,在人体中流动,推动着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神的含义很广,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情感和所有的外在体现。
(1)元气
元气又叫真“气”,是爹妈给的,是人体最基本的气。
(2)宗气
宗气是指积聚在胸中的气,由肺吸入的空气和脾胃生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通过心肺的功能,输布到全身。宗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肺有关,比如呼吸、声音、嗅觉。
(3)中气
中气指的就是“脾胃之气”。脾胃消化水谷精微产生中气,中气又反过来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中气足,脾胃功能才强;中气不足,或者中气下陷,就会出现好多脾胃问题,比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气虚、胃下垂、脱肛等问题。子宫脱垂也属于中气不足。
(4)营气
营气就是和血一起行于脉中的气。它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在血脉里,和血一起运行于人体的全身,所以叫“营血”。因为它和血如影随形,因此营气不足,就会血虚,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唇甲无色、月经量少、闭经等情况。
营气因为是在血脉中,在身体里面,所以属性为阴。
(5)卫气
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在人体上下左右流窜,处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它就像一道护卫,保护肌体免受外邪的干扰,同时营养肌肤和毛发。另外它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合毛孔。
卫气依靠毛孔的开合调节身体的温度。当身体很热时,就打开毛孔,让热气随着汗液排出;当身体感受到外界的寒冷时,卫气又将毛孔关闭,以抵挡寒邪。
卫气和营气,一个在血脉里,一个在血脉外,人体的体温是否能正常,完全看营卫两气是否调和。所以一般感冒发烧了,医生都会说是“营卫不和”,意思就是卫气已经不能很好地开合毛孔调节营气的温度了。
卫气在血脉外,在体表,因此属性为阳。这就是卫阳营阴的由来。
(6)五脏之气
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这五脏都有自己的气,所谓“脏气”。每个脏气都负责自己脏腑功能的调节,要是脏气坏了,功能就会失调发生病变。所有的气,除了先天以外,后天全部靠水谷精微来生化,都靠脾胃之气来供给,所以脾胃是根本,是人体所有气的来源。保护好脾胃,不是为了能吃能喝,而是为了有“气”。
1)气虚
具体表现为:说话有气无力、四肢萎软、气短、自汗、容易疲倦、容易感冒、内脏脱垂等,还常见齿痕舌。
这种情况的调理方法就是补气了。一般用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和大枣水煎服。(剂量换算自《景岳全书》,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这四君子汤是补气的打底方剂,也可以单独使用。为什么叫“四君子”,意思就是有了它们四个像君子一样充满正气的朋友在,那些病邪就像小人一样无处可藏只能逃跑了。
方剂中白术和茯苓都入脾经,除湿泻满;人参、甘草入脾胃经,补中益气。说到底,这个还是补脾胃的方子,所以脾胃之气是人的根本,所有正气之源。
另一款补中益气汤,现在药店有中成药卖,叫补中益气丸,效果也是一样的,就是药性稍微缓和些。
(2)气滞
气体最好的存在状态就是流动。如果气体凝固在一个地方,我们就叫作“气滞”或者“气郁”。心情不好、饮食失调或者感受外邪,都会引起气滞。
气滞的主要表现有:疼痛胀闷。比如气滞胸胁就会胸胁胀痛,气滞肠胃就会胃胀腹痛。气滞作痛的特点就是时轻时重,而且还会窜通,部位不定。
这里可以看出,胸胁胀痛的原因一般在肝胆,胃腹胀痛的原因一般在脾胃,所以用药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乳房胀痛确实也算。
治疗的原则就是理气行气,一般用方为大柴胡汤和理中汤。
大柴胡汤:柴胡20克,黄芩10克,芍药2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枳实20克,大枣20克,大黄10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柴胡、黄芩入胆经,清胆火,降胆气;芍药、生姜入肝经,暖肝升陷;半夏、大黄、枳实入胃经、泻满降逆;大枣补中。所以大柴胡汤主治的就是胸胁胀痛、呕逆反酸。
从这个圆圈可以看出,用药着重在肝胆两经,重在升发肝气、滋补肝阴,降胃、胆气,清二经之火。因为胆随胃降,要想降胆气,一定要降胃气。
理中汤:人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人参、甘草入脾胃经,补中益气;白术入脾经,泻满除湿;干姜入脾胃经,温暖中焦。
这个方子专注调理脾胃两经,偏重于治疗胃痛腹胀,尤其是腹部寒痛,食不消化,或食欲不振,口干而不想喝水
(3)气逆
气逆,画个圆圈就知道了。
本来气顺,人圆圈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气逆,圆圈就转反了
肺气上逆一般表现为咳喘、鼻炎;胃气上逆会表现为打嗝、嗳气、呕吐、反胃反酸。
因此调理方法就是降气,用药一般为: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
半夏厚朴汤:半夏30克,厚朴15克,茯苓30克,苏叶10克,生姜15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协商当地中医开药。)
药理:半夏、厚朴入胃经,泻满降逆;茯苓入脾经,健脾除湿;苏叶入肺经,降逆消滞;生姜入肝经,助发肝气。这个方子是治疗梅核气的专方,而梅核气其实就是胃脘痞满,肺气上逆,痰涎壅滞在咽喉处。
一看这个圆圈就知道了,无非就是让该升的气升起来,该降的气降下去。思路非常简单,但是效果却非常好。这个方子治疗久咳不愈效果也很好,尤其治疗胃咳(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疗效更为显著。
苏子降气汤:苏叶6克,半夏6克,前胡6克,当归6克,陈皮6克,厚朴6克,桂枝3克,甘草3克。加入生姜3片,水煎服。(剂量换算自《景岳全书》,请协商当地中医开药。)
药理:苏叶入肺经,降逆消滞;前胡、陈皮入肺经,降逆化痰,清肺止嗽;半夏、厚朴入胃经,泻满降逆;当归、桂枝、生姜入肝经,滋补肝血,暖肝升陷;甘草补中。
这个主要是降肺气效果很好。
从上面的圆圈中都可以看出,要降气,不管是胆气还是肺气,一定要降胃气,因为胆随胃降,肺气沿着胃气下降的通路才能下降。
血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营气生化、津液生化和肾精生化。而营气和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肾精也需要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所以脾胃功能的强弱和摄入物质的营养,都直接影响到血的生成。脾胃是血的祖母啊!
如果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生化旺盛而血液充足;如果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则会出现血虚、头晕眼花和面色萎黄或惨白的血虚现象。
另外,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但同时还和肺、脾、肝有关。
肺负责血脉的输送。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汇聚在肺,然后肺通过呼吸,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肝负责藏血。除了一部分血被脏腑所用以外,另一部分都藏在肝里。当人体需要运动的时候,肝就会把血放出来,补充给四肢。然后当人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肝再把血收藏起来。这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调节血液方面的表现。所以,如果肝不藏血,就会出现咯血、呕血、崩漏等种种出血的现象。
脾负责统血,是指脾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血管里流动而不溢到血管外面的功能。所以血液是否正常和以上脏器关系密切,任何一个脏器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血液的生化和运行。除此之外,血液的运行还受到其他三个因素的影响:脉管的通畅、寒、热。当脉道不通时,就会出现血行不畅的现象。当血脉过寒时,就会出现凝血或者瘀血。当脉管过热,就会出现血行速度加快、迫血妄行、出血的现象。
血的病症主要表现在血虚、血瘀和血热三个方面。
(1)血虚
血虚是指体内营血不足的病理现象。营就是指营气,营血就是指营气化生的那部分流淌在血脉中的血。再复习一下血的生化图。引起血虚的主要原因是脾胃功能不健,血的来源匮乏;也有或久病营血内耗,或外伤出血,以及患出血性疾病,以致失血过多等原因。
血虚的主要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怔忡是以阵发性,或持续发作为特点,病人自觉心中剧烈跳动的一种急性病证)、失眠、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经脉拘挛、皮肤干燥、爪甲色淡、头发焦枯。
血虚还有一个普遍的症状,就是既怕热又怕冷。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但血虚,就冷热都不舒服
一般心血虚比较偏重于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等和心神有关的症状。
肝血虚比较偏重于出现爪甲色淡(爪甲为肝之华)、筋脉拘挛、手足发麻、月经不调、眩晕眼花等症状。
脾血虚比较偏重于出现食欲减退、身疲乏力、月经不调、崩漏失血等症状。
常用基本方剂:四物汤。
四物汤: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用法:水煎服。(被誉为妇科第一方,是补血方剂之首。药方摘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熟地入肾经补血滋润,益精填髓;当归、白芍入肝经滋补肝阴肝血;川芎入肝经,行气理气、最破经络瘀滞。
这里要重点讲一下气和血的问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生相伴,互相转化。
(2)血瘀
寒凝血脉、气机郁滞、跌打损伤等,均可引起血流不畅、局部血液停滞,于是就会出现血瘀的现象。
主要症状:局部肿胀疼痛,痛处拒按,且疼痛不移,常在夜间加剧。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黑紫、舌下静脉粗大。体表有瘀血,常伴有青紫色的瘀斑,内脏有瘀血,按压时可以感觉到有肿块,有压痛感。皮肤干燥、小腿肌肤如鳞甲、脚后跟开裂。
尤其到了冬天,腿上掉皮特别厉害,一脱秋裤,“雪一片一片一片……”
治疗准则:活血化瘀。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
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加味):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水煎服。(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桃仁和红花的效用都是活血化瘀,开滞散结。
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都有中成药,功效是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等(孕妇禁用)。
(3)血热
由于局部有热,或者热入血分导致。
主要症状:心烦、口渴、身热、舌绛红,或血热妄行,出现皮肤下出血、鼻子出血、
吐血、尿血等出血现象。妇女月经超前或经量过多等,也属于血热的现象。
其实我并没有骗二毛,白血病大多都属于中医里的血热证,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迫血妄行,而这种血热证又多发于阴虚的孩子。当然,千万不必因为孩子阴虚就引起恐慌,白血病的生成和先天体内带的热毒有很大的关系,阴虚和外邪侵袭是后天的促发因素。
治疗准则:清热凉血。
常用方剂:泻心汤、清营汤。
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水煎服。(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主治实热证。症状多为:心胃火旺,血分有热,眼目红肿、口舌生疮、烦燥、胸痞烦热,便秘、吐血、口渴、苔黄、脉实有力而且跳动很快。
清营汤:犀角(水牛角替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功效:主治虚热证,滋阴凉血。症状多为: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很细弱但跳动很快,舌绛红而干燥。
血热当分辨实热虚热,实热者清泻凉血,虚热者滋阴凉血,两者不可混淆。区别实虚,有一个比较容易的办法,就是看症状——如果来得急,来得突然,多半是实证;如果时间拖得很长,而且病情总是反复,那多半就是虚证。比如今晚吃了顿羊肉火锅,第二天口腔溃疡、眼睛红肿、大便干燥,这就是实证。如果长期便秘,睡眠不好、心烦意乱,口腔溃疡反反复复,这就是虚证。
津液来自饮食,先由胃收纳腐熟,把其中的水谷精微和部分水液分离出来给脾,然后把其余的部分输送到小肠。小肠进行清浊的分辨工作,再次把水谷精微和清液上输给脾,剩下的残渣运送给大肠。大肠接受了这些残渣后,再次把清液分离出来上交给脾,然后再进行便便制作工作。具体工作流程见下图:
脾分别从胃、小肠、大肠接收到的这些水液,就是津液的来源,所以说津液的生成与脾、胃、小肠、大肠都有关系。
肾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蒸腾气化水液。当然,首先它要支持其他脏腑正常工作。
如果没有肾气的支持,这些脏腑都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另一方面,肾气要对在膀胱中的水液进行蒸腾气化,将其中的清液气化后,让身体再次吸收,只有剩下的浊液才能化为小便从膀胱排出。
所以现在知道了吧,膀胱其实也不容易,排个尿要被好多部门多头管理,尤其是肺。
中医治疗尿潴留特别在行,就是开肺气,只需要用苏叶、枇杷叶各15克,熬水5分钟,病人喝完第二天就可以好好排尿了。苏叶、枇杷叶都入肺经,解表宣肺降逆,原理就是茶壶倒水揭壶盖儿——得把上面的盖子打开,让两边气压相等,水就能倒出来了。你现在知道了尿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就能一下子明白了。神奇吗?只要知道原理,大道至简。
肝不是主疏泄吗,所以所有的关于疏通类的项目,它都要插手。
三焦也是一种腑,是六腑这个单位的。它其实就是隐藏在腹腔内的小管道,专门用于运输水液和气体的,所以三焦通畅与否对津液的输布也很重要。
讲到这里,终于把津液的生成和输布讲完了。看看,有多少脏腑参与了身体水利工程的建设!任何脏腑功能的病变都会影响到津液,所以不是你喝八杯水,你每天水分的供应量就达标了,还要看你能不能吸收和吸收的转化效果如何,而且大量或过量饮水会加重脏腑的负担。
脾在液为涎,是口水中比较清稀的部分,所以脾缺水,嘴巴里就没有口水,老是感觉黏黏的(脾湿,睡觉的时候就会流口水);肾在液为唾,就是口水中比较黏稠的部分,肾缺水,就总是觉得口干舌燥。
所以你喝进去的水,要想被转化为身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津液,需要各个脏腑的通力配合,尤其是脾,它是吸收与转化的第一关。脾主运化,主水湿代谢,脾虚就很容易造成津液不足,或者水液内停。
对啊,总是脾。在没有学习中医之前,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脾这个不起眼的东西有什么作用。但是学习中医以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大咖原来都是躲在幕后的。中医中有一种思想,认为脾才是神经中枢,它知道每个脏腑需要什么,然后有目的地输送。比如你牙疼,吃了消炎药到肚子里,脾就根据需要,把消炎的物质输送到你的牙齿那里。消炎药就那么一小片,如果它把药送到你脚丫子那儿,不知道你的牙会做何感受。如果那么一小片药化开全身分布,那到你牙齿那里的时候,可能药性就少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这种说法,我虽没有看到什么理论支持,但心中也颇为认可。脾的功能强大,可能远在我们想象之外。
所以“金元四大家” 之一的李东垣就写了本书叫《脾胃论》,他就觉得什么病都是脾胃不好引起的,治什么病都要从调理脾胃入手。根据之前讲的气、血和津液的生化,不得不说,李老师说得太对了!
总结一下,津液的病变一般主要有两种情况:津液不足和水湿内停。
先说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是什么造成的呢?上面已经说了,根本在于脾胃,如果它的生化来源本就不足,那再输布也没什么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津液亏耗。津液亏耗的方式太多了,比如出大汗。心在液为汗,出的汗不是水,那是心液。所以经常剧烈运动的人,也会造成津液缺失。多汗的孩子迁延不断地咳嗽,也多是阴虚的表现,咳嗽多为肺痿,就是肺阴枯竭的结果。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只要运动就会健康,适度运动才会健康,长期大量流汗不是减少身体的水分,而是津液!好多减肥的朋友每次看到大汗淋漓都会心生喜悦,其实该流泪才对,那流掉的都是心液啊!
津液不足主要有哪些症状:心烦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口水少、皮肤干燥,甚至会出现下肢痿软、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准则:滋养津液、益气生津。
常用方剂:增液饮、五汁饮和生脉饮。
五汁饮:梨汁,荸荠汁、藕汁,麦冬汁,鲜芦根汁,等分。和匀凉服,如果不喜欢喝凉的,可以加热后再服。(方剂来自《温病条辨》)
这五汁饮基本属于饮料类了,功效就是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清热解暑,特别适用于肺胃有热烦渴者,或肺燥干咳者。孩子要是津液不足,这是首选,有营养,味道好。每次孩子活动后大汗淋漓的时候,除了水家长还可以准备一大杯甘蔗汁或者梨汁。甘入脾,更能被脾吸收,都是滋补津液的好东西。
生脉饮:红参、麦门冬、五味子。(这种药有中成药,建议服用中成药,服用前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中的宜忌,或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方中红参补肺气,益气生津;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敛肺止咳、止汗。三味药合用,补肺益气,养阴生津,适合气阴两伤的患者。
至于第三个方子增液饮,我们下一篇结合一个津液损耗的医案再说,看完那个医案,你们就会明白津液对人体有多重要了。
治疗急性热病或热邪耗伤津液的药方——增液汤。
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水煎服。(方剂来源于《温病条辨》,剂量根据清朝计量转算,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玄参入肺、肾经,清肺滋阴;麦冬入肺、胃经,清肺润燥;细生地入脾、肝经,凉血滋肝,消渴润燥。
这个方剂主要针对的是急性热证,对于长期口渴、阴虚有热的症状,还是以五汁饮为宜。生脉饮比较适合那些气阴两虚的人,比如除了津液不足的症状以外,还有气短神疲、舌淡、脉虚无力等气虚的症状
开篇,先介绍一下水在体内的几种形式: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其中,风水和皮水都在皮肤表面,所以这次我们就先讲一讲这两种。
先解释一下概念。
风水,就是风从毛孔中进入身体里,像一道屏障一样,把身体里的水气罩住了,让水气不能正常地散发出去。
皮水,是指喝到肚子里的水,经过了脏腑的代谢后,没有气化为津液到脏腑,也没有变成小便排出体外,而是聚集在了皮肤下面,所以叫皮水。
风水有什么症状呢?从外部症状来看,就是骨节疼痛、怕风。因为风把湿气密闭在体内,水流到关节部位的时候,关节就会很疼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湿。如果这时水气流到了头面部,脸部就会浮肿,上下眼窝会水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眼袋,时不时地还会咳嗽。这时候用手指按手和脚,都会出现小窝窝。另外,若后背受了风,如果骨节不疼痛,身体则会感到疲倦和沉重,这也是风水的一种。
这里,我们要重点讲一下身体的红疹,或者瘾疹,或者风疹到底是怎么回事。当风邪进入身体以后,风会先和身体里的气打架,此时如风很强,就会把血管全部罩在了里面。血管里的营气和津液被会闷在里面越来越热。这时候如果风弱了,热能全部透出汗孔,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疹;如果这种热只能发出一半,那就是我们说的瘾疹,要是热一点都发不出来,全部被闷在血脉里,那么皮肤就会变痒。挠痒其实就是泄风,但是无法把里面的风全部泄出来,所以就会不停地痒,只有挠了才舒服。
所以有时候我们吃中药治疗风疹,吃完后疹子会发得更厉害,其实这是在好转,是身体里的郁热外发的正常现象,是好事情。疹子全部发出来了,把热透完,这个病就好了。可是此时会有很多人看到发了一堆疹子,也不征求医生的意见就擅自把药停了,结果让热再次回到皮肤里面,时间一长就成了反反复复好不了的慢性病,真是好可惜。
治疗风水的经方一般是防己黄芪汤、越婢加术汤。
防己黄芪汤:防己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甘草3克。水煎服。(剂量来源于《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这个方剂主要治疗的是下肢浮肿比较明显的风湿病,身体感觉困重,怕风,关节疼,特别是膝关节肿痛,难以屈伸。
越婢加术汤:麻黄20克,生石膏40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白术20克,大枣30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具体用量请听从当地中医。)
这个主要治疗头面部浮肿,身体发热,小便不利,关节肿痛,舌苔白腻。(我个人认为此方可以治疗湿疹,因为麻黄和生姜都解表散热,生石膏清内热,白术燥土去湿,可以治疗水湿郁热引起的各类皮肤病。如需使用,请务必听从当地中医。)
那么再说说皮水的症状。皮水就是全身皮肤浮肿,一按下去就是一个小坑,因为这个水病不是风引起的,所以不怕风。但是腹胀如鼓,敲起来嘭嘭响,也不感到口渴。治疗一般用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防己15克、茯苓30克、黄芪15克、桂枝15克、甘草5克。水煎服。(剂量换算自《金匮要略》,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这个方剂主要治疗的就是水停留在皮肤表面,全身浮肿困重,舌苔白腻,小便不利,腹中胀满。
有风进入身体,让水湿不能代谢,那叫“风水”。如果身体里的水停留在皮肤表层,造成的全身浮肿,就叫“皮水”了。
这篇我们就讲那些停留在我们身体里的水。当然,它不是我们正常需要的津液,是不应该有的水,统称为“里水”。它包括:脏腑里的水、正水和石水。
心的五行本属火,如果有多余的水液停留在里面,水灭火,心阳顿时就变得很微弱。此时人就会没什么力气,心里很烦躁,睡不好觉,还会出现一个症状,就是阴肿。
小弟弟妹妹们怎么了?那是因为心肾相交,都属于少阴经,心火没了,肾水就会很寒。而肾水生肝木,肝木也就寒了,肝经循经前阴,肝经湿寒弟弟妹妹们就肿了。所以以后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不要一味地消炎,总想着生殖器的治疗方法,应该整体对照看看,是不是因为心里有停水了。
肝水是什么呢?我看胡希恕先生讲《金匮要略》的书里说,肝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肝腹水。它的症状就是胁下腹痛,不能转身,肝里有水。但是因为这水没有伤及脾胃,所以还能产生一些津液,小便也可以断断续续地有。
肺有水是什么情况呢?就是浑身肿,小便困难,时不时地还会“鸭溏”(拉稀)。这是因为肺主气,如果肺有水,就会气行困难,浑身发肿。之前我们也说到了,肺气通过肃降分泌浊液到膀胱,变成小便,因此肺气不畅,小便就很困难。拉稀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湿大肠也会湿,就不能生产出有形状的便便了。
呃……以后还能不能愉快地做茶壶了?!
脾有水,就是脾湿了。肚子会比较大,四肢沉重,津液不能生化,口渴,浑身没劲。因为脾主肌肉,脾湿四肢的肌肉也会水肿,感觉很重。脾湿导致脾气不升,所以就会胀肚子。
肾有水,肚子大。但这个肚子是指下腹部,就是肚脐眼以下的地方,而且肚脐眼会突出、会肿。腰疼,因为肾在后腰的位置,肾有问题多半都会腰痛。肾气不能蒸腾膀胱,所以就不能小便,小弟弟会变得潮乎乎的,“如牛鼻上汗”。肾主水,为寒,因此脚会特别冷,可是因为肾有水是停留在身体下面的,所以脸并不肿。
五脏的水讲完了,那么在前文所说的水的病症中,正水和石水是什么呢?
正水的外在症状是喘。它其实是因为水停留在心的下面,就是差不多胃的部分。因为胃里有水,胃气上逆,把水往上推压迫了横膈膜,所以就会呼吸困难,就会发喘。
之前有个孩子发哮喘的朋友找到我,问我中医能治哮喘吗,我说可以啊,但是要因人而异,促发哮喘的原因有很多种。有可能是这种心下有水,有可能是因为咳嗽久了伤了肺阴,也有可能是脾湿胃逆,肺气壅塞。所以中医治病,不是看病名就能拿出药方,一定要根据各人的情况综合辨证。
我之前单位有个领导,他的孩子就是从小哮喘,非常厉害,一直在喷激素控制。后来孩子6岁的时候他们找了个中医,中医开了一个药方,就是水泼蛋,早晚空腹服,吃够100天就行了。他们回家想想反正也是食疗,没什么副作用,就按中医说的吃了100天。后来哮喘就好了,小伙子现在20多岁了,再没犯过。
虽然我不知道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是单纯从用的这个方子推断,这孩子肯定是因为久咳造成了肺虚,所以中医用鸡子黄(蛋黄)入脾胃经,补脾精增胃液,用鸡子白入肺经,滋补肺阴,这个病就好了。
因此如果家中有小儿患了哮喘,家长不要一味依赖西药,还是应该从孩子身体的根本查找原因,中医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石水的外在症状是下腹部胀得像石头一样,硬硬的,但是并不喘,因为它的水在腹部下面,不会影响呼吸。
五脏之水、正水和石水,都是“里水”。在《金匮要略》里,有医治里水的一个方子,就是越婢加术汤(具体方剂见上一篇)。
因为水进入身体后,浸淫经络,卫气在身体的表层,卫气郁热身体就会发肿,营气在血脉里,营气郁热消耗津液,就会发渴。脾主肌肉,脾湿木郁,木主五色,入脾为黄,所以此时流出的汗液就变成黄色的了。
看到这里,大家就该明白,大汗过后立刻洗澡其实是非常不好的习惯,水会直接顺着毛孔侵入身体。这时要用什么方剂调理呢?黄芪芍药桂酒汤。
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25克,芍药15克,桂枝15克。这三味药,用醋1升、水7升合在一起,煮成3升,然后每次温服1升。刚开始喝了会很心烦,等服到六七天的时候就好了。(药方及用法来自《金匮要略》,剂量换算而得,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患了黄汗病后,小腿会觉得很冷,如果不冷,而是感到关节发热,疼痛,那就变成了关节炎。
那是因为水把经络的热郁在里面,热不能外达,所以会出现外冷内热的情况。然后经络里的热又在不停地消耗津液,筋脉得不到津液的濡养失去弹性,时间长了关节就会发热疼痛。
(2)“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营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吃饭就出汗、一到晚上就盗汗的人,就是因为营气有郁热的缘故。这样的人,假如汗出了,身体反而觉得发热,并没有凉爽的感觉,时间长了他的皮肤一定会干燥起皮,要是老发热不止,那肯定就会长恶疮了。
这是因为经络里的热,没有因为汗出而减少,时间久了,营血中的津液被消耗得太多,慢慢地血就会变得黏稠很容易淤积,形成了瘀血。血脉不畅,不能有效地滋养皮肤,皮肤就会干燥像出现龟纹。要是一直发热,血肉就会腐烂溃疡,发为恶疮。
(3)“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必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燥,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假如身体感到沉重,汗出了以后感觉稍微好点儿的人,时间久了就会胸中痛。腰以上经常出汗,但是腰以下就没汗,腰部和髋骨处感到很疼,就好像皮肤底下有东西似的。情况严重的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疼,烦躁,小便不痛快。这也是黄汗病的一种,要用桂枝加黄芪汤来调理。
身体沉重是因为身体里有水湿,汗液代谢了一些水湿后,人会暂时感到轻松一些。可是这样下去,总是不停地出汗,血液就会变少,因为血液的生化其中一个就来自津液。肝藏血,血少了,肝必伤,肝气向上郁冲,就会发生胸痛。上半身出汗,下半身无汗。风木郁勃,经络鼓荡,就会腰髋疼痛,好像有东西在皮肤里。经络湿气过重,身体自然沉重,烦燥。脾湿肝郁,小便肯定不好。
这时候就必须用桂枝加黄芪汤了。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15克、芍药15克、甘草10克、大枣12枚(撕开)、生姜15克、黄芪10克。水煎服。(药方来自《金匮要略》,剂量换算而得,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药理:姜、甘、枣温补脾胃,芍药、桂枝通经络而泻经络的热,滋补津液。黄芪通经络之气,以达皮毛。
最好的食用方法是,吃完此药后,再喝一碗热粥,帮着身体微微出汗,这样经络的湿热就可以被泻掉了。
气虚的症状和表现
气足,则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身心健康;气虚的人则表现为意志消沉、四肢乏力、懒言怕动。
体现在坐姿上也是一样。所以那些坐没坐相的人,多半都是气虚,身上没劲儿,腰背没力气,总爱往那儿一赖,一副欠打的样子。再看看人家气足的人,跟打了鸡血似的,整天雄赳赳气昂昂的,坐起来比我高半个头。
气虚的人也不爱吵架,为什么呢?因为懒。吵架是体力活,太费力气了,气本来就不够用,怎么舍得拿来吵架?这些年,家人普遍反映我脾气变好了,学了中医就是不一样。其实是老娘气虚,吵不动了。
那些粗嗓子、大嗓门儿,都是气血足的人。气虚的就不和你们玩了。
气虚大便也是个问题。不是大便没劲儿排出来,就是排出来不成形。好多便秘的人就是因为气虚。别动不动吃什么粗纤维的蔬菜促进肠蠕动了,没有力气把大便排出来,吃啥都白瞎。
要么就是拉稀,或者大便不成形。好多年都没有生产过有质量的便便了。
再有就是气虚的人特别怕冷、怕风。
脾虚是气虚的根源
那这气虚体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和脾虚那么相似?说对了,因为气虚包括三个方面:肾虚、脾虚、肺虚。而脾虚就是根源。
脾的五行为土,肺的五行为金。土生金,脾是肺的老妈,所以肺好不好直接和脾有极大的关系。很多肺病都是用调理脾胃的方法进行治疗的。
脾气如果虚了,肺气肯定就得虚。
肾气呢?主要来源于肾精的转化。而肾精的来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先天爹妈给的,二是后天脾的供养。脾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营养输送给肾。
因此,肾气好不好还是和脾有关,受脾气的直接影响。所以脾虚的人,直接的后果就是肾气虚了。那脾湿呢?当然也会有。因为脾气虚了,运化水湿代谢的能力就很差了呀,自然就会脾湿了。
所以气虚的人几乎都伴有脾湿的症状。舌相也非常相似。
有些人舌头没有齿痕,但是舌面干燥有裂纹,这就是脾气、胃气不足的表现。有些人舌头边缘有齿痕,舌苔厚腻,就是气虚加脾湿。
药店均有售——补中益气丸。这是补中气的,不治眼病。药方里面没有一味药是专门针对眼睛的,只有当归入的是肝经,养血滋肝。肝开窍于目,所以这药算是可以滋养眼睛吧!
不过最重要的是她的舌相显示的是气虚,所以用补中益气丸总是对的。
重新回到她的病情,我一开始怎么问,她都坚持说没有不好的症状。可是,便便不好不就是症状吗?手脚怕冷也是症状啊,还有皮肤不好,肤色暗淡,其实都是症状。
再说一些日常中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气虚的症状。
比如男子遗精:
还有男子阴冷:
女人梦交也是气虚的症状:
伴随以上症状而出现的自汗、脱发,心跳加快,失眠、阳痿,其实都是气虚引起的。
这是因为中气不足,脾气无法正常升起,导致了肝气郁陷,疏泄不利,肾水寒冷,肾失蛰藏,还是循环出了问题。这时候要用什么药呢?可以试一下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红枣2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此计量来源于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用水6碗,大火煮开后,小火煮30~40分钟,将水煮成3碗,倒出早中晚温服。一天一剂。一般7剂为一个疗程。
药理:桂枝、生姜暖肝升陷,白芍滋养肝阴,炙甘草、枣补中益气,龙骨保精收滑脱,牡蛎收敛心神。
舌质红,有两种情况,一是实热,二是虚热。
牛黄解毒丸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它专门治实热引起的各种热证。它的主要成分人工牛黄、大黄、石膏都是大凉的药材,专门清热。所以如果吃牛黄解毒丸一点儿没用,就说明他的慢性咽炎不是实热证。
那肯定就是虚热了,也就是阴虚。
那阴虚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我画一张表,大家就秒懂了。
正常人的阴阳水平应该是这样的:
此为平人。这样的人,一般身体不会有任何问题。
可是如果阴是正常的,但是阳少了呢?
这就是阳虚了。所以阳虚不代表阴超出了正常范围,而是指阳少了,低于正常水平后,就显得阴多了起来,但其实阴并没有多。
同样,当阴低于正常水平的时候呢?
就出现了阴虚。阳还是在正常水平,只是阴变少了。
只有在阴阳超出正常水平的时候,才会出现实证,一般都是实热证。这时候确实是阳多了。
所以牛黄解毒丸是治什么的呢?是专门治这种实热证的,要把多出正常值的热给清掉。
像上面小胖哥这种,一看就是热证,但是吃了牛黄解毒丸后没有一点儿效果,甚至反而加重的,就一定是阴虚证了,也就是假热。所以这个时侯不应该是减少他的阳气,而应该增补他的阴液。
那到底什么是身体的阴阳呢?举个例子吧。阴就好像是锅里的水,阳就是水的温度。所以阴是物质,阳是功能。阴是有形的,在身体里的表现就是津液,阳是无形的,在身体里有一种气化功能。
所以阴阳哪个比较重要呢?都很重要,谁也离不了谁。但是阴是基础,如果阴没有了,阳也就不存在了。这样说,大家是不是就立刻“水壶灌顶”了?
好吧,再回到小胖哥身上,对于他这种阴虚型的慢性咽炎,要用什么药呢?
名医张景岳的“镇阴煎”。
镇阴煎:熟地黄60克,怀牛膝6克,炙甘草3克,泽泻5克,肉桂3克(研末冲服),制附子6克(先煎)。
药理:熟地黄入肝经,滋补肝阴;怀牛膝清热除湿,引药下行;甘草补中气;泽泻燥土泻湿;肉桂暖肝升陷;附子入脾经、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
研末冲服的意思就是,把其他药正常熬好后,用药水把肉桂末一起冲服吃掉。
每天一剂,7天一个疗程。先煎制附子半小时,再放入其他的药一起煎。药只煎一次,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40分钟,6碗水煮成3碗水,分早中晚温服。
不仅限于慢性咽炎。只要是阴虚引起的病症,都可以用。大家会发现,在这个方剂中滋阴的只有熟地黄(但用量很大),其他还有很多补阳的药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有个理念,叫作“阴阳互根”,意思就是阴里有阳,阳里有阴。所以如果一个人阴少得太久了,阳也会跟着慢慢地减少,都会低于正常水平。
所以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他在用药的时候,虽然以补阴为主,但一定还会再加一点儿补阳的药,让阴阳互长。
那么这个小胖哥用了药以后怎样了呢?困扰大半辈子的咽炎,三天就基本好了。
中医的体系,其实是哲学的体系。它很难用科学来进行分子解释,但是它就是可以用这种思维,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好中医,他必须具备哲学思想,学会辩证和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
阴虚的人舌相怎样呢?舌质红,没有舌苔,或者是剥落苔。
那么为什么阴虚了,就会出现这么多类似“上火”的症状呢?因为人体的阴阳是互为生长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生于上,而长于下。
阳生于下,而长于上。
阴缺失了以后,就无法环抱住阳,阳气就往上飞,飞到了人体的上半部,这就是传说中的“虚火上炎”。
飘上去的火,灼烧了上面的阴液(肺阴和心阴),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上火”的假象,其实不是因为火真的多了,而是因为阴少了。所以千万不能用单纯的泻火药,这样做,不但调理不了原先的“虚火”症状,反而会伤了阳气,让阴阳损失得更惨重。此时要做的是补充阴液。
肺通咽喉,所以肺阴缺失就会有慢性咽炎,常发扁桃体炎,干咳。心开窍于舌,心阴缺失,所以就会常年口腔溃疡。同时还会五心烦燥,头热面红,总是反复长痘痘。
这里就简单讲下虚火和实火的区别:虚火一般引起的都是慢性病,来势比较缓和,同时还会常年伴有一些其他的阴虚证状;而实火来势凶猛,病势急,比如晚上猛吃了一顿羊肉或者烧烤,第二天就满嘴泡,这就是典型的实火。
我曾试过两个补阴的方剂。
其一是调理孩子阴虚的药方。
配方:生地6克,薏苡仁9克,石斛6克,沙参6克,麦冬6克,山药6克,莲子肉6克。熬水40分钟,每天喝两小杯。
其二是调理成人阴虚的药方。
配方:生地9克,沙参9克,麦冬9克,枸杞子9克,石斛6克,当归3克,猪龙骨(猪脊椎骨)一节。煲汤服用,一周即可。
另外还有一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这个千古名药,一直都被误解和误用了好多年。这个方子其实最早是宋代名医钱乙,配好专门给小儿服用的补阴方,效果好、无副作用、绿色环保无添加。结果现在基本都被上年纪的男人用来治疗阳痿和早泄了。
所以六味地黄丸小儿能服用吗?当然可以啊,太可以了,这本来就是为孩子准备的嘛!我上次看到过一篇中医史欣德女士写的文章,其中讲到这种药的儿童适应症,我觉得讲得很好,摘录如下:
“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小儿有如下特点:偏瘦、好动、入夜睡眠不安,刚入睡时满头出汗,平时喜欢肉食,高热时易抽筋,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嫩红偏胖大,舌苔薄少。(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
小儿服用一般1周为一个疗程,如果症状无改善则停用,如症状有缓解,可以再服一个疗程。”
那成人也能服用吗?当然可以。只要符合上面说到的阴虚证状,都是可以用的。用的时候,可以把肉桂磨成粉末,然后每次用3克,与六味地黄丸一起服用。它起的作用是引火下行,可以让补阴的效果更好。那成人要吃多久呢?也是一个样,看疗效决定疗程。不过中药丸性缓,有时候吃完两个疗程后停一停,给身体一个吸收和恢复的时间。
阳虚还有其他很多症状,比如后背发冷,手脚冰凉,宫寒,痛经,白带如清涕,容易拉肚子,等等。
人体的阳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它就是从阴中怀抱着的这个肾气生发出来的,所谓阴生阳,它是整个身体的阳根。
如果肾气充足,阳气就生发得很好,如果肾气不足,阳气就是生得很弱。
要想补阳,必须得补肾气。肾水温暖,肾气才能把阳气生发得好,所以补阳最好的药就是肾气丸。
别一听肾气丸,就往下半身的生殖器想,以为只有男人才要用,根本是两回事。明白了阳虚的道理,就知道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是人,都可以补肾。
肾气丸:地黄、山茱萸、薯蓣、茯苓、桂枝、泽泻、附子、牡丹皮。(《黄元御药解》)
肾气丸中的八味药就是这样工作的:附子和泽泻让肾温暖起来,肾气开始生发,然后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为了让阳气这点儿火烧得旺一点儿,所以它用了四味药来助肝气的生发,就像烧火,不是从外面抱火球往炉子里扔,而是不停地加柴火。木头多了,火能小吗?
肝随脾升,脾不升肝就不能升,所以再用茯苓把脾升起来,以帮助肝木。如此,阳气就生发得更快、更强、更好了。
古人用药,绝不会阴虚只加水,阳虚只补火,运用的都是阴阳互生、五行相生的哲学原理。
所以,别一提肾气丸眼神就怪怪的,人家其实可正经了,只是生发阳气而已,别想多了。肾主生殖,肾气足了,当然小弟弟也会好用。这个只是肾气足的一个表现罢了。
如果是像我老妈那样胃寒的人,在胃痛时可以吃温胃舒颗粒或者附子理中丸。这两种药都是温暖脾胃的,吃过后胃很快就不痛啦!
因为我的身体太寒,血液不流通,所以才会生疮!
我的这种体质,用阳虚定义就太谦虚了,是比较典型的阴寒——四肢厥冷,脉微弱,精神萎靡,特别怕冷,这些所有的症状都要比阳虚更厉害。
这种情况下,如果吃肾气丸,效果也不会太明显,要吃四逆汤才有用。四逆汤就是治这种阴寒引起的冻疮,四肢常冷,大便稀溏,不想喝水却总是小便清长的方剂。
四逆汤:附子15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剂量摘录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药理:药方中的附子入肾经温补肾阳,生发肾气;干姜入肝经,暖肝升陷;甘草温补脾胃。
这是回阳救逆的急方,因为这三种药都是辛热的,所以不适宜长期服用,7天就可以了。如果症状没好彻底,就隔几日再服7天。
之所以要把这药方拿出来说,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附子这味药。学中医肯定要学用药,但是现在有很多药都被夸大和曲解了,所以我们要慢慢地学习和了解用药的真相。
都说附子有毒,现在到药房几乎买不到这味药,一定要医生的处方才行,而且剂量还不能大,基本超过10克就买不到了(所以为安全起见,具体剂量还请协商当地中医)。
附子之所以被认为有毒,是因为它含有乌头碱,乌头碱有毒。但是乌头碱不耐热,只要煎煮的时间长一点,毒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煎有附子的药时要先煎附子,一般10克煎40分钟,20克煎1个小时。另外附子和干姜、甘草搭配,可以大大抵消它的毒性。在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中,一般有附子的方剂都有甘草,所以这些药方的煎煮说明里,都基本没有要求一定要先煎附子的。
有一种说法,说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救急症。那是因为能救急症的药一般都有剧毒,比如砒霜。因为偏性越厉害,纠偏的力量才会越强,所谓竣剂。而现在的医生已经不再用那些有毒或者药性很烈的药物了,只用一些性能温和的药,所以对于某些急症重症,就达不到一剂而效这种神奇的境界。
我们真的失传了太多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包括自信。
除了四逆汤,我还试过另一个调理冷痛很好的方剂——当归四逆汤,它调理因寒而导致的痛症效果很好,比如痛经、头痛、牙痛、关节冷痛和腹痛,有温经止痛的功效。有温经止痛的功效。
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北细辛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剂量摘录自黄煌《经方使用手册》,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大火煮开,小火再煮40分钟,5碗水煮成2碗,早晚温服。
细辛有小毒,古人有“辛不过钱”的说法,但那是指直接服用散剂,汤药不受此限制。这药7天为一个疗程,用完后观察症状,如果症状明显改善或者消失,就可以不再服用了(为安全起见,具体剂量还请协商当地中医)。
中医治病,要辨证。如果一个女孩儿跟你说手冷,你首先要辨证一下她是在撒娇还是真的想治病。如果她在撒娇,你说那喝点四逆汤吧,你就是个蠢男;但如果人家真的想治病,你却抓住了她的手,你就是臭流氓了。
舌面暗紫有瘀点、舌下静脉黑粗,代表有瘀血;舌边有齿痕,代表气虚;舌苔厚且白腻,代表有寒湿。
显然,我并没有阴虚,所以吃滋阴的药没用。我之前说过,如果有湿,一定要先除湿,因此我最先吃了温胆汤。因为我是寒湿,就把温胆汤中的竹茹去掉了(竹茹性寒,为清热的药)。
吃了大概15服后,我的症状并没有太大的改善,所以我想我的问题应该主要不在湿,而在瘀血,但除湿必须是第一步。我整理了一下我当时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尤其是黄褐斑和满脸此起彼伏的小痘痘,让我悲愤交加。我这把年纪了,时不时地在脸上冒几颗红痘痘,主要看气质也没用。
调理瘀血是为了“姨妈”,也是为了我这张大脸。既然基本可以确定是瘀血症,我就披星戴月地翻书,找到了一款去瘀血的经方: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各15克。(剂量摘自《经方使用手册》,请协商当地医生开药。)
药理:桂枝暖肝升陷,茯苓祛湿,丹皮疏肝行瘀、赤芍、桃仁活血化瘀。
为什么方剂中的药大多都是入肝经的呢?肝藏血,主疏泄,所以治血病肯定要调肝。那些月经不调的朋友一定要记住这个知识点。另外,这种排瘀血的药,月经期间一定不要停,吃了排瘀效果更好,因为瘀血就可以随着月经一起排出体外了。
那这个简单的小方子有用吗?答案是必需的。我吃了差不多有两个月,感觉到身体慢慢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姨妈量变多了,有更多黑色的血块排出,而且姨妈基本能持续到第四天早晨了。
其次,从服药一周后开始,我的大脸上就再没长过痘痘,斑也淡了很多。朋友们都说我看上去更年轻了。
另外还有一个附加现象,就是我怕冷的问题改善了很多。以前夜里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的时候,我就必须灌热水袋过夜了。否则到了早上,被窝里都冰凉冰凉的,仿佛从未有人睡过。但现在即使零下,我也只需要先用热水袋暖个被窝,然后睡觉的时候就把它扔出去。一夜温暖。
这是为什么呢?怎么调理瘀血,阳虚的问题也解决了大半?那是因为我先用祛湿的办法让身体的循环开始正常转动起来,脾气升起,气虚有了改善。然后再活血化瘀,让血液比较畅通地流动,这样气就终于可以把血输送到我的身体末梢,手和脚自然就暖和起来了。
我脸上的痘痘和斑,还有越来越少的月经量,既和脾湿导致的脾气不升、肝气郁结有关,又与瘀血寒凝有关。所以每个人的体质都不是单一的,常常混杂好几种。但是别着急,治病的时候抓主症为先。
借用中医的一句话:瘀血生百病。这话真不是夸张的。
血府逐瘀汤是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的加味方,组方如下:
血府逐瘀汤:柴胡10克,芍药10克,枳壳10克,甘草5克,桃仁15克,红花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桔梗5克,牛膝10克。水煎服。(剂量来自《中医十大类方》,请协商当地中医用药。)
总共11味药,有7味都入了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因为肝藏血,治疗血证一定离不开调肝。所以这个方子活血化瘀的效果特别好,能治多少种病症,完全超出大家的想象。
眼病。(只要眼睛里有血丝、血栓和出血)
头痛、腹痛、腰背疼痛、三叉神经痛。
失眠。(尤其是入睡困难,夜里11:00到凌晨3:00的无眠症)
反复发作的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湿疹、紫癜。
心绞痛、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妇科疾病:闭经、痛经、不孕症、经少。
有一个问题一定要注意,就是血府逐瘀汤只能治疗因瘀血而导致的上述疾病,而不是代表只要这些病,血府逐瘀汤就一定能治。所以,在用药前首先应该辨证
这个方子用得好,效果会非常神奇。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瘀血会导致很多疾病,说它“生百病”确实不为过吧
脾湿的人,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就是寒湿;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就是湿热;舌头边缘通常有齿痕,那是因为脾湿后舌头变胖了,卡在牙齿上,时间久了就有了齿痕。
介绍一个《伤寒论》里祛湿健脾的经方,叫“温胆汤”。大家可以喝,也可以用来泡脚。脾湿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汤药吸收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
温胆汤: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甘草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大枣15克(撕开),生姜15克。(如果泡脚去大枣,此方计量来源于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
药理: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枳实泄满而祛湿;竹茹降逆止呕,清热除烦。此方最好连续服用10-15天。
这个方剂不但祛湿,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症状。比如孩子面临考试了,压力大,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奇怪感受,这时用温胆汤就有特别好的效果。因为痰湿生怪病。这个方子在古时候经常用来治神经症的。(看看我们治神经症的药,无毒无副作用,老少咸宜,用了都说好,关键是口味好。)
这里特别说一下,红豆薏米汤虽然除湿,但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因为薏米仁是凉性的,对于脾胃虚寒和有寒湿的人来说,长期食用,胃会更寒。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没什么补药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千万别盲从。
这篇要特别介绍一个祛湿的方子——五苓散。它的功效为:治口渴、吐水、腹泻、汗出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水湿病。尤其可以治疗妊娠孕吐,主要表现就是怀孕后喝水吐或不停地吐口水。很多孕妇给我来信,问如何解决怀孕后总是吐口水的问题,这个方子应该相当对症了。
五苓散: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桂枝15克。(剂量来源于《经方使用手册》,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他们长期学习压力大,很多时候又无从诉说,时间积得久了,就容易得气郁。气郁的人,舌头一般都是红红尖尖的。常有的症状就是:口苦口干,胃口不好,恶心爱打嗝,很容易心跳加快,肋骨下面常常感到胀痛,失眠。另外,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焦虑,反应在身体上还比较常见的症状有胃痛、胃溃疡问题,主要表现就是一到吃饭就胃疼,或者吃完饭就胃疼。
针对这种因为肝气不舒引起的焦虑症、胃痛、胃溃疡,我试过两个很好的方剂:“舒肝和胃丸”和“黄芪建中汤”。
“舒肝和胃丸”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
黄芪建中汤:黄芪6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饴糖30克。
用法:将前六味药熬好,去渣滓,然后放入饴糖融化,分为5杯,每天早晚各服用1杯。
这个方剂特别简单,黄芪是补中益气的,桂枝暖肝提升肝气,白芍滋补肝阴,甘草、生姜、大枣补中健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