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是基础,爱是核心
经常性有老师谈到班级管理、课堂管理时会谈到要严,不少老师会搬出“严是爱,松是害”的话语,现实中真的如此吗?观察许多老师发现,但凡有经验的老师或带班较好的老师,管理上都是比较严的。但是怎么样的严,具体的要严到什么程度,说辞不一。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纪律和秩序是学习的重要保障,但如果一味的强调严,课堂也会失去应有的弹性和灵动,学生做什么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可以保证有序,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进阶。
管理上的严是刚需,到在这样严的基础上的爱也是十分重要的。“爱之深”所以更加强调民主与和谐,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完全沉浸于严格的环境里,教育难有活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受到限制,导致学生习惯于老师一味地灌,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好的课堂需要精心培育,同样的,学生的发展也需要。课堂的好习惯,需要不断的培养,长此以往,养成较高的学习品质。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根本目的,思维的发展又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基础。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就要改变学生唯唯诺诺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敢去想,会去想,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探究合作交流的欲望。
(二)严是行动,爱是理念
严是“先发制人”,爱是“后发制人”,所以要行动层面,爱是理念层面。我们做一件事,理念是先导,行动只是执行。所以要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刷新自我的认知系统。
现实中,也有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过于苛刻,可谓是“时时”严,“处处”严,丝毫不好放松一口气,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一会一味的听话和顺从,没有丝毫主见和质疑精神。其实只要在班级整体有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松我们的课堂,解绑一位的满堂灌模式。让学生有安静稳定的相对宽松的环境,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完成思维的发展与进阶。
不论如何,在班级管理或课堂管理上,我们在前期仍然要以严为主,中期习惯固定下来成型之后,我们再来谋求学生在习惯规范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后期则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了。值得庆幸的是,教育始终是一种人学,所以不存在什么抛物线式的发展阶段或发展曲线,毕竟,人的成长是可持续的,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光有爱,也不一定是好的教育。智慧的爱,爱的适度,才有可能让真正的教育发生。理念上是爱,实际行动中仍然要有一定的师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始终要牢记自己是教师的身份,恰当的使用这样的一种身份完成好自己的职责。
(三)严慈相济,不偏不倚
一个长期绷着脸上课的老师,可能很难培养出活跃的课堂,也就很难培养出学生好的思维品质。专制的老师擅长的是“压制”和“控制”,而非放松下来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内在成长机制的培养,也就难培养出素质较高的学生。我们都要避免成为专制型的教师,唯我独尊的状态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不好的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光顾着教书了,而往往容易忽略那些无言的教育。比如:班上有人练习没做,就当着学生的面破口大骂,暴露教师自身素质低的同时,还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向导,即使学生以后当了老师则会犯同样的错误,多么典型的“上行下效”啊!
严慈相济,是教师应追求的一种专业美,符合儒家的中庸哲学:不偏不倚。即所谓的恰到好处,严到一定的程度,适当地降低管理层面上的精力,增加对学生思维培养上的力度。这样一来,便会与之前的严格形成一定的对立,状态上轻松下来,我的课堂都是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新知的。当然,这也有弊端,不排除有些学生学习必须强制性,因为他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好的主动学习的意愿,甚至还没有学会学习。对于此种学生,教师需要实施一定的“专制”政策,提出硬性要求,并督促之完成。多姿多彩的课堂也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
综上所述,教育里的严与爱既相互对立,有又相互统一,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