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校-西师附中

作者: 田觅 | 来源:发表于2017-06-08 04:59 被阅读526次

    有人说:

    母校就是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

    因为那里:

    有我们在课堂上的争论

    有我们在球场上的奔跑

    有我们在考场上的奋斗

    有我们在烛光中的歌唱

    在那里,留下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和回忆。

    忆母校-西师附中

    母校是坐落在重庆北碚嘉陵江边的一所学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全称是: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在更名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忆母校-西师附中

    我65年考入该校高68级。那一年,我16岁。

    第一志愿填报这个学校,一是羡慕它的名气。当时它已经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重点中学。升学率和重庆1、3、8中齐名。二是离家很近,家到学校只需二毛四分钱的车费。

    去年,该校被列入全国自主招生500强中学第13名。

    入学第二天,学校例行召开新生大会,先是老师和学生代表发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认真学习的决心,然后是校长训话。校长是个高大和蔼的老人,听说他是个南下干部,当过兵,打过仗。他说话中气很足。他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和现状,说我们学校是一个升学率很高的学校,每年有70%以上的学生考入各类大学,还形象的告诉我们:“你们考入了我们学校,非常幸运,等于已经有一条腿跨进了大学,那只腿能否跨进去,就全靠你们自己了”听到这里,全场一片哗然,同学们非常激动,个个摩拳擦掌,都想赶快行动起来,为成为那个70%以上的人而努力奋斗。

    第一天报到,就发生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找遍贴在墙上的分班名单,却没有我的名字。我当时就傻眼了,觉得既委屈又尴尬,胆小的我拿出录取通知书小心翼翼的问报名老师为什么分班名单上没有我的名字。结果发现他们把我的姓看错了,田看成了冉。果然在高68级一班的名单上赫然写着冉祥秀的大名。我有点纳闷,田和冉那么大的区别,怎么可能写错。于是,心里存了些许不快。

    不过很快就开心起来。班级开迎新会,每个同学介绍自己。有一个从边远山区来的同学写了一首诗,介绍自己从农村考入这所学校的开心和不容易,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不忘家乡。学成以后回到家乡,为建设家乡出力。

    诗写得不怎么样,但同学声情并茂的述说,让我们对这个山里妹子肃然起敬。

    很快进入紧张的学校,感觉重点中学学风真是不一样。上课你必须认真听讲作笔记,自习也需要认真读书复习,没有人偷懒,也不敢偷懒,否则你无法跟上节奏。

    我特别喜欢早自习,教室里实在太热闹了,有读英语的、有读俄语的、有读中文的,那朗朗的读书声让人陶醉。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开始時我们非常不适应。 早晨起床必须用极快的速度洗漱,然后把被子按照部队的格式打好背上。以小跑速度到大操场集合晨跑。诺大的四百米跑道,要跑两圈半。有时还要去市一师拉练,距离更远。体弱的女生苦不堪言,动作慢的同学早上手忙脚乱,根本没有打背包的时间。 于是个别同学就多准备一条被子,打好背包只作为晨跑专用。

    忆母校-西师附中

    那时候好盼望下雨,因为下雨就不用晨跑。甚至有同学偶尔会装病逃避晨跑。现在想想都觉得好可笑,晨跑又不是上战场,干嘛那么畏惧。慢慢的,我们适应了晨跑,感觉体力也比开始時好很多。

    我们学校与看守所毗邻,学校地势比看守所高。那时我们年轻,好奇心特别强,总想看看高墙那边的人怎么生活的。正好我们宿舍就在墙边,可以看见看守所大门有一堵蓝色的高墙,那是警戒犯人不可以越过的标识。还可以看到犯人在院子里放风、跑步,把衣服摊在地上晒。

    忆母校-西师附中

    班级有很多学习非常厉害的同学,其中一个男同学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他不太与同学交谈,除了完成老师交的任务,就是一心读书。本来他是分在两年制高中班的,为了学习到扎实的知识,他坚持要上三年制的高中,所以才与我们同班。他的各科成绩那叫一个好。除语文和政治是95分以上,其他科都是100分,他的出色让我们赞叹不已。真不知道他的脑袋为什么那么好使。因为他比较喜欢北京大学,所以我们背后都叫他“北大生”。

    忆母校-西师附中

    我们的化学老师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每次上课铃声一响,他就拎着个闹钟进入教室,课讲得真是不错,就是老把班上几个同学的名字念错,不是姓念错了,就是名字念反了,常常逗得全班哄堂大笑。他也嘿嘿一笑而过。他的特点是从来不拖课,下课铃声一响,拧起闹钟就走。

    一进入附中,就发现高二、高三的学长字写得相当漂亮。我们的语文老师同样写一手好字,他的钢笔字就像用刀一个个雕刻出来的,棱角分明,站有站像,坐有坐像。于是,好多同学刻意模仿,我想,高年级同学漂亮的字体也一定是刻苦练出来的。可惜我们只读了一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荒废了学业,否则我的字可能也会写得很好。

    有一首诗我至今记忆犹新:

    潺潺江水汇东流,

    雾朦两岸景一新,

    船工劳碌忙声吼,

    追忆当年母校风。

    这是当年一个学兄回母校時有感而发的一首小诗。应该是66年的元旦,没有留下名字,写在通往学校的溪口路上。

    因为一直欣赏他的文笔。所以现在还能够背出来。

    高二高三的学友们写文章也非常厉害,从他们办的板报就能够看出来,所有文章有板有眼,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难怪老校长一直强调我们学校是靠文学起家。

    那时的附中条件没有现在好。刚进校时全年级四个班的一百多女生住在一个超大的宿舍里,由于人太多,晚上熄灯后总有人拖拖拉拉,许久才能够安静下来。后来学校把大 宿舍进行了改装,但基本上也是十七、八个人住一间,不过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晚自习后,是我们最快活的时候,聊天的、唱歌的、做倒立的,不狂到熄灯绝不停下。

    暑假的时候,学校会安排我们去大明纺织厂劳动锻练,那些工人师傅认真的教我们纺纱织布,农忙还组织我们去帮助农民收割粮食,和农民一起表演节目等。可见学校也很重视我们劳动观念的培养。

    在附中还有一件让我们很开心的事情,那就是每个周末都可以去师大看免费的露天电影。我们只需 要戴上《西师附中》的校徽就可以自由进出西南师大的校园 ,这让好多人羡慕不已。要知道,西南师大的校园在重庆是相当有名的,非常漂亮。

    忆母校-西师附中

    有个打油诗就是这样说的:

    西师的园子;

    川外的妹子;

    重大的才子;

    建院的票子。

    66年,正当我们即将进入高二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从此,我们就离开了课堂,参加一些关于文革的活动。开始以为只是短暂的运动,谁知道一开始就结束无期。学校完全停课了,老师们很多成了被批判或者靠边站的对象,学生没有课上,就整天东游西荡,看看大字报,参加一些规定的学习,听一些辩论会,人们分成两派,开始是互相揭短,继而是互相攻击,最后发展到动武。

    青春的时光在悄悄流逝,读大学的梦慢慢的破灭。有的同学悄悄溜回家帮助父母劳动,有的人悄悄谈起了恋爱,有的同学因为派性参加了武斗,多数人选择了当逍遥派。

    我们学校在文革中有二十多个学生因为参加武斗而丧命。他们都是花季年华,本来应该坐在明亮教室的学子,却命丧黄泉。实在太遗憾了。

    班上一个男同学也因为参加武斗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还有个同学失去了三个手指头,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这两个同学学习成绩都很好。本来应该能够考上大学的,同学们都觉得太可惜了。

    68年底,老三届的全体学生。告别了培养我们的母校,或者下乡插队当知青,或者回家乡务农。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高中生涯。

    可怜的老三届高中生,居然连高考的大门都没有踏入,就融入了社会。

    但在母校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却让我们永生难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母校-西师附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ua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