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读得最早的一本书,那本童话书应该不算是。里面有一篇《七色花》的故事我一直都记得,缠着父亲读了不下几十遍吧,每回父亲读的时候,我都会跟着在那个故事里神游,听完了之后还会沉浸在自己对那美好故事的想象里很久很久……
后来,等我长大了以后才发现,原来那是一本线装书、竖排版、繁体字,那么小的我肯定是没办法自己阅读的,尽管里面的故事因为听多了都很熟悉,但真的不能算是我阅读史的开始,最多也只能算是我的阅读的启蒙吧。
说到阅读的启蒙还有一件事情必须要说说。小的时候我家兄弟姐妹少,只有哥哥和我两个人,哥哥比我大11岁。那个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偶尔,临近的其他大一点村子里会上演电影或有戏班子唱戏什么的,大多是在晚上,别的人家兄弟姐妹几个相跟着一起去看,哥哥大了不愿意带上我,母亲又不放心我跟着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去。
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会说,不去了不去了,在家妈妈给你唱戏吧。那时候家里有那种样板戏剧本的小册子,母亲于是早早把家里收拾停当了,然后,我俩就早早的躺到炕上,就着小油灯的微光,母亲按那册子上的内容唱给我听。母亲总是声情并茂,还按剧本上的内容变换角色。我听得如痴如醉,总是想着要是能自己看得懂书上的内容就好了。这些让我早早的在潜意识里就喜欢上读书的事情,应该算是我的阅读启蒙。
图片来自网络我最早读的书是那个时候的小人书,是西游记故事中的一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薄薄的一共有三本,一开始是姥爷在我家的时候给我读,因为上面有图画,慢慢地我就会自己读了。
记得也是很喜欢,反复读了很长时间。
还有一本让我记忆深刻小人书,是关于打仗的的故事。里面有一个解放军战士,他潜伏到了敌人内部,足智多谋、临危不惧、英勇胆大,多次转危为安,致胜敌人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然后上了小学,因为我早早的接触过一些书籍,读过一些文字,所以和村里同龄的其他小伙伴比起来,在阅读上是有一些优势的。总受到别人的表扬,所以更加喜欢读书了。
那个时候能读的书很少,总之就是看到了什么都拿过来读。
有时候是父亲拿回家来的几张报纸,偶尔会拿回来一本杂志,我记得当时的那本杂志叫《汾水》,是成年人才读的刊物,好在当时的成年人的读物也是非常纯净的,小朋友拿来读也完全没有问题。
有一年父亲拿回来的报纸上,有很多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文章和诗词,我那时虽然还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读的还很过瘾。“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些都是我当时就记下来了的词句。不仅读了还自己抄下来,不光是抄诗词连文章也抄了,整整抄了一小本。
我是七二年就上了小学,比正常年龄早上一年,因为学校就在我家对面,小时候没事儿总跑去玩,很喜欢那里,就早早上学了。
后来因为我父亲觉得女孩子上学那么早没什么好处,第二年就没让我升级,所以读了两年一年级。
我们村是小村子,所以那个时候学校也很不正规,代课老师经常换来换去。不过是在我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换到了一个县城来的女知青,她真是一位好老师。
那个时候因为是完全没有课后作业,这位老师就布置让我们抄读毛选。正好我是爱读爱抄的人,在那小小的年纪抱了一本厚厚的毛选居然也是读得很开心。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我读的开心,大概不是因为读到的内容令我开心,而是因为我很享受别人夸赞我爱读书的状态和表扬我认得字多的能力罢了。
总之就是很爱读毛选了,读了又读抄了又抄,老师布置的篇目读了抄了,老师没有布置的自己觉得喜欢也读也抄。
那个时候衷心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也非常喜爱他的文章。读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当时觉得这篇文章很好,我记得在母亲做饭的时候我还读给她听呢。母亲和我一起背诵毛主席的好文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那真是快乐又美好的时光。
那时候我们村子里只有一年级到四年级四个年级,后来小学升五年级,我辗转到了北漳村小学上学,那是一个和我们村子相邻的比较大的村子。
记得我在的那个班里一共十五、六个同学,我的邻桌是一个教工子弟,有一天,我听他说学校里买了10几种儿童杂志,是一个姓李的老师保管着,那位老师并不给我们代课。
从此以后,我每次路过那位李老师办公室的门口,都要逗留半天、张望半天才肯离去,想着要是能看到李老师保管着的那些儿童杂志就好了。
有一次,邻座的男同学从李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三毛流浪记》,下课后,他们几个男同学围在一起看,他们边看边议论,高兴地谈笑。
我在旁边看他们高兴的样子羡慕的要死,可是那个时候男生女生都不说话,我也没有勇气跟他借来读。
好长一段时间都惦记着那本书和那位李老师保管着的杂志,可是没有勇气去借,看不到, 着急难过。
有一天父亲回家来了,我忍不住跟他说起了这件事。父亲跟我说,那位李老师他认识的,他说李老师人很好,父亲鼓励我去跟李老师借书看。
我仍然是担心李老师因为不认识我、不肯借给我。父亲说他一定会借给你,万一不借给,你就说是我爸爸让我来借的。
我于是终于鼓起了勇气,在某一天下午下课以后,我站到了李老师办公室的门口,不敢敲门一直在门外等着,大约过了一节课左右的时间,李老师从里面出来了,我这才赶忙迎上去怯怯地说明了来意,李老师就进去取了两本杂志出来给了我。
那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真是开心的连蹦带跳。后来又去借了两次,但是始终没有借到那本《三毛流浪记》,因为每次去了,老师都说那本书被别人借走还没还回来。
一直没看到那本书给我留下了遗憾,所以后来我都上班了,有一天在书店看到《三毛流浪记》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痛痛快快地读了一通。
在小学的时候,还有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书名叫《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书是哥哥从县城的书店给我买回来的。
哥哥也是喜欢读书的人,他买回来的这本书对我在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那本书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讲解语文和写作的知识,书的内容本身就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读来真的是一种享受。
伴随我整个小学高年级,连续两三年我都一直在读那本书,一有时间就会拿出来读,那本书给我的启发和教益实在是很多。那本书一直被我保存了将近20年,后来哥哥的儿子上小学了,我把那本书转交给了他。
到了初中一年级下半学期中间,我转到了县城的中学上学。由于本身教学内容差了一大截,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一落千丈,又要适应新的环境又要应付功课,所以我一直没有心思和时间再去读什么课外书,也没有读课外书的机会。
初中就快要快毕业的时候,才听有的同学跟我说起,学校里原来有个图书室的。可是学校也从来没有说过怎么去借阅图书、也没办过什么借书卡证、也没见同学们从那里借过什么书。后来又听说,有一个我认识的同学,她的妈妈是图书室的管理员,于是,我每次看见那位同学心里就会暗暗地羡慕她。
等到上了高中,我仍然是在县城的这所高中就读。
因为初中已经读了两年多,所以我对学校周边的环境也有一些熟悉了,原来出了我们学校,下了一个大坡然后往右手方向一拐就有一个小小的新华书店。
从那以后,星期天或者是有闲暇的时候,我就会独自跑到那个书店里面遛遛。
那个时候因为经济也是比较拮据的,所以有时候想买一本书要斟酌好久,跑好几趟之后,实在是觉得想买了才下决心买下。
那个时候的书店是柜台式的销售方式,人在柜台外头看到货架上的书,首先是从书名大致推断内容觉得可能会喜欢,然后等到售货员有空过来的时候,请他把那本书拿出来看看,里面的内容有时候并不像书名那样的吸引人,就只好再请售货员把书放回去。
这样反复两三次以后就不好意思再麻烦售货员了,就这样看看书架上那些排列整齐的书,依依不舍地先回去了。
隔了几天会再来。在那个书店买过几本书,现在记得最清楚的有两本:其中一本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秦牧先生的《语林采英》,那本书是绿色的封皮,非常雅致的封面设计。秦牧先生喜欢用警语和幽默的比喻,读了那本书以后,不仅是书中的内容,连花城出版社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印象。另外一本是《傅雷家书》,我到现在还一直保存着当时买的那本书。
高中毕业以后,我考进了省城的一所中专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好。
开学后参观学校校园,发现学校有一座非常“宏大”的图书馆——是一座两层的八角形的楼,图书馆在我们开学那一年刚刚落成投入使用。我于是非常的欣喜,觉得在这里一定能够看到读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书籍了。
于是以后,在每个没课的下午,我都会急急地跑到图书馆里去。但是情况并没有想像得那么好。也许其他同学也是和我有一样的期待吧,所以每个下午的图书馆里都是挤满了人。
那个时候图书馆里借书是要先查卡片,借阅柜台外头,有好几排柜子,每个柜子里面有许多长条的抽屉,就像中药店里面装中药材的抽屉那样,抽屉里都是满满的整齐排列的图书卡片,从人群里挤进去、搬出一个长条的抽屉来,然后找见一个可以放下抽屉的空地方,开始从卡片里面找自己喜欢看的书。
当时我们学校里有好几个专业,图书馆里面很多是专业类的图书,那个时候刚上学,也不想看专业的书,所以有的时候拿下来好几个抽屉翻遍了几个抽屉的卡片,也没找到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
往往是一下午几个小时过去了,弄得满头大汗却是毫无收获,心里非常着急犯难。
所以后来就改了主意,想到还是先用几个下午翻找那些卡片,然后把自己喜欢看的书名先抄录下来,等到哪天的时候,再拿着抄录下来的书名去柜台那里借书。
这样每天下午去抄卡片,整整抄了好几天以后,终于找到了十几个自己喜欢的书名,隔天下午拿着自己抄好的书名去柜台那里借书,又是排很长很长的队,等到排到了赶紧把自己抄的纸条递过去,里面的老师同时拿了好几个同学的纸条进去里面书库找书了。
等他出来的时候手里拿了几本书,不过都是别的同学的,最后老师又把我的纸条递给了我,原来我抄录的那些书名在书库里面连一本都没有找到。
我着急地问为什么没有啊?老师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被别人借走了。因为后面排队的同学还很多,老师顾不上过多地给我解释,我也害怕耽误了后面的同学,所以我就只好先回去了。
因为实在是太想看到书了吧,第一次遇到这么个书籍的宝库,以前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个图书馆啊,也从来没有机会可以享受不花钱就可以看书的待遇,所以以后还是只要下午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借书。
后来也还是有机会借到了好几本书,有当时流行的琼瑶的小说,有台湾作家三毛的散文。三毛的书当时真的是太喜欢了,在图书馆里借到了三四本,剩余的借不到,后来我都自己买了读。再后来参加了工作,我买齐了三毛的一整套,放到书架上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一本读读,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借了两本去读可是一直都没还我,我为此难过了很久。
那时候在学校图书馆借读的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小说《康素爱萝》,它是法国最杰出的女小说家乔治·桑的代表作,也是十九世纪最出色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具体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在康素爱萝上台表演之前,他的老师对他说的一段话曾经被我记在了当时的一本书上了。后来在我参加工作,上讲台讲课的时候我脑子里经常回想起这一段话,这段话一度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还有两本书在那个时候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本是《自卑与超越》,另外一本是《你的误区》,这两本都算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那个时候读的很仔细认真。那时候的阅读对我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以后的生活工作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专上学两年时间,读了一些书但是实在是不过瘾。
从学校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了另一所中专学校工作,我是奔着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的愿望选择的这个工作单位。
因为当一名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虽然当时刚毕业的时候并不具备资格,但是我觉得这个单位会离我的梦想更近。
刚到单位以后,当时有三个岗位可以供我选择:财务处、教务处和图书馆,我当时清楚地知道,要实现我的梦想到教务科工作应该是最好的了,但是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的时候,我听到有图书馆的岗位之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图书馆。因为我当时觉得,实在是需要好好地过一下读书的瘾才行。
于是我顺利地进到了学校的图书馆,当上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规模比较小,当时藏书不到十万册。但是足够了,我再也用不着担心看不到自己想看的书了。
那个时候学校的学生比较少,图书馆的工作也相对比较轻松,我和另一名同事负责书库的借阅工作。通常上午打扫、整理完毕之后就是接待老师们的借阅工作,但是常来借书的老师并不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会有很多。
下午四点半下课以后接待学生,那个时间学生会比较多,下午四点半以后工作最忙,一直持续到六点下班。
在那之后的两三年里,我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法律学校的教育,一边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的书籍。读的主要是小说,世界名著像《红楼梦》《飘》《复活》《源氏物语》《少年维特的烦恼》……巴金的小说、钱钟书的小说等等,还有一些随笔、散文,像英国作家兰姆的《伊利亚随笔选 》也是我喜欢的一本。
又过了三年之后我取得了大专文凭,慢慢地也开始代课了,但是因为知道自己的专业知识本身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代课了以后,我读的就是大量的和法律专业相关的书籍了。
和所代课程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教材以及相关参考书籍。虽然不在图书馆了,但是借书还是比较方便的,所以有时候有空闲了也去借一些有兴趣的书来读。读书越来越不是什么困难和奢侈的事儿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也会经常买书来读。
可是我慢慢地却发现,可以很容易很随便读想读的书了,可是读书的兴趣却越来越没有原来那么大了。可读的书越来越多,可是每本书在读的时候都没有原来那么仔细认真了,也有好多书买回来了,读了一部分就撂下以后再也没读了。
没书读的时候但凡见到一本书就有如饥似渴的感觉,家里随处都有可读的书,有时候反而觉得又不着急、等到有心情的时候再读不迟,等来等去就没了下文。
再后来有了孩子,读书的类型就转到了童书类,陪着孩子一起读童话书、读儿童文学,也是很喜欢,因为实际上在我自己小的时候是没有机会读这些书的。
在孩子十几岁之前,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这一类,大部分的时候是因为必须要用到才去读的。
有一段时间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个好的政策,就是每位老师每学年可以报销300块钱的书籍,购买的书籍要和所代的课程有关联。我因为一直带了经济法课,所以那段时间也买了一些经济学类的普及读物。那段时间我读专业类的书籍产生了兴趣,经常感觉到法律类的书籍甚至经济学的普及读物也比小说还好读,读来非常有趣味。
儿子上了初中以后,他学校的语文老师有时候会推荐一些名著、好书让同学们来读,每次老师推荐的书我一般都会先买了放在家里,想着等孩子有空的时候读,可实际上孩子还是经常没空。
看着那些书买了来放在书架上崭新崭新的,不读怪可惜的,于是我便抽空拿来读,慢慢地也读了十几本。像《边城》《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本书都是在那个时候读的。
孩子的高中老师推荐的一套书,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一共五本——《夹缝中的历史》《把栏杆拍遍》《古典幽梦》《怅望千秋》《寂寞圣哲》,一套我都买了,孩子没什么时间只是读了其中的一部分,我差不多全部都读了,而且觉得这些书对于我这个中年人来说,读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也算是个读书人,尽管在亲近我的人们眼里我是从小爱读书,没事的时候总爱抱本书坐在书桌前面,但归结起来看,我自知其实正儿八经读过的书没多少本,和读书多的朋友比起来真是少的可怜。
但是爱读书,一路走来也享受到了读书带给我的益处,所以今后还要读更多的好书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