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的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岁次庚戌),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她是唯一收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2012年列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第”门楼仁厚温公祠是宗祠与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组成,共计有390个房间(其中堂屋房间48个、横屋房间240个、围屋房间102个)。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0多米,围绕中轴线,对称平行布局四进、三堂、八横、三围龙,整座建筑外形呈椭圆形,屋内天街、巷道、走廊如脉相连,四通八达。在化胎上种有两株450多年历史的华南苏铁树,堂屋的正前方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温公祠大门传说当年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开国登基后,为避功高震主之祸,辞官归隐,忽忽离开金陵,一路南下前往潮州,途经丙村时巧遇温公,两人一见如故。在温公的热情款待和一再挽留下,刘伯温便化名在丙村隐居下来。一日,刘伯温看见皇榜召其面圣,掐指一算,自己的劫难已过,便决定回京。为了表达对温公的谢意,精通风水的刘伯温将隐居期间看好的三块风水宝地,绘在纸上交给温公,嘱咐在此三块宝地上开基立业,可保子孙昌盛,温公此时方知他乃当朝国师刘伯温。后来三块风水宝地均开基繁衍,其中第三块就是当今仁厚温公祠所在的地方。
450多年的古苏铁祠内化胎上的两株苏铁树,流传一个传奇故事。据传,栽树的仁厚祠十一祖妣杨氏,温姓族人尊称她“斋婆太”。“斋婆太”才貌双全、聪明贤惠、乐善好施。一个强人头子知道后,把她劫持去要做压寨夫人,她坚贞不屈,终于在一个黑夜里逃出,强人发现后紧紧追赶,“斋婆太”情急之中,藏身于路旁的苏铁树下,追赶的强人扑空而去,她才幸免逃脱。为了感念这救命树,她特地刨了两棵带回家,亲手种在仁厚祠的化胎上。从此,子孙后代将这两株苏铁视为祖先的救命树、神树,倍加爱护。这两株苏铁生命力顽强旺盛,经历四百五十多年后,枝繁叶茂,每株有60多支分枝,每株树冠周长有40多米、树丛占地100多平方米,这两株苏铁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古苏铁,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家列入一级保护濒危植物。
测量温公祠坐向 测量天井放水经勘测,仁厚温公祠坐向为亥山巳向兼乾巽,前低后高,中间为四进三堂,一个庭院两个天井。庭院按城门诀作法,右侧建有“大夫第”门楼,左侧开有小院门方便出入。两个天井的排水按屈曲之玄法布局排放。院墙外正前方有一个半月形池塘,与厅堂后的半圆形围屋构成雌雄交媾之势,整个建筑呈椭圆形,寓意天圆地方,事事圆满,家家团聚。堂屋两旁各有四排横屋,人称“八横”,形成左青龙右白虎,象卫队一样守护着中间的祖祠。在堂屋与围屋之间有一块隆起的空地,极象女人的“腹部”,叫“化胎”,又称“花胎”,是客家围龙屋的特色。仁厚温公祠的化胎呈龟背形,由大小均匀的鹅卵石辅成。据说石块辅得越多子孙就越多,预兆宗族千子万孙,人丁兴旺。所以,化胎有庇护、孕育子孙后代和寄托客家人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在化胎的正前下方设有主管生育的“龙神伯公”,俗称“五方龙神伯公”,即在祖祠神龛中轴线后化胎处,嵌有五块不同规格的石块,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也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又称为“五星石伯公”。代表土的那块方形石,要铺在中轴线上,每逢年节,族人都要来上香祭拜,祈求得到“龙神伯公”的保佑。
化胎温氏族人,从十一世祖定居于此,现已传至二十九世,前后十八代人,繁衍至四百多户(不计外出定居的)千口人丁,古有进士举人,近有将军博士,可以说人才辈出,家族兴旺。一支族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构建起一座巨型围龙民居,并且几百年群居一屋,繁衍生息,仅此就能足够说明,其家族有着不同凡响的家风与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仁厚祠名人介绍 恩科举人牌(青源国学堂欢迎您光临!微信ndyjzh,手机1560707128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