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借事言情
在文章中抒发感情,本来可以仰天长叹,痛拍栏杆,直接表达。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文者纹也”,各种方法交错而用才成文章,才有美感。成语言:“弹冠相庆”,不直说人逢喜事多么高兴,多么激动,而用“弹冠”这件小事来写其压抑不住的喜悦,这就是侧写手法。
在实际运用中,叙述手段也常被借去抒情。有时是在浓郁的抒情文字中插进一事,以助其情;有时则通篇叙事,让事件静静地流淌出真情来。
最典型的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通过父亲到车站送儿子,又临时要为儿子买几颗橘子这件小事,表现出一个慈父的内心世界,进而揭示出人间至深至广的亲情和人性美。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试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已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放到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下来了。
老父爱子之情在哪里?爱得有多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在哪里?理解了多少?全部在这个月台送行的过程中,在老父亲过铁道蹒跚而行的背影中。
大道无形,大音希声。至真至深之情是不能用形容词来表达的,只能用事来表现。什么叫不露痕迹,就是将一泓深深的情饱吸在一团事件的海绵里送给你。大家手笔就这样一痕不露地传出了人间最美好的、最高尚的情感,写出人性的至真至美。而这一切只是靠一件事的叙说来完成的。这篇文章因此成了永垂文学史的名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