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了非暴力沟通培训第二课,结合过往对自己情绪管理的反思,又有了些许感悟。
在学组织行为学的时候,讲到对人的激励时,说到人的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如有实现需要则进一步强化动机,使行为重复发生,因此,在激励方面,人需要全方位的激励。工作上如此,家里又何尝不是呢!
孩子和父母分别有自己的需要有被满足的需求。孩子希望得到尊重,爱和陪伴,父母则同样需要得到理解,尊重和接纳。特别是当孩子出现“叛逆”、不听话的时候,更是会触发自己童年时的习惯回路,用吼叫、威胁或者哄骗来让孩子顺从。但是这些我们习惯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出来双方真实的需要,因此也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沟通,伤害了双方的关系。特别是如果处于弱势一方的孩子,如果总是被迫顺从的话,当他长大了,有了力量,一定会反抗,所以就会出现青春期的“叛逆”,出现了“网瘾”青少年。如同他人所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的问题。因此,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尊重他作为一个小“人”的存在,去观察他的行为,体察他的需要和感受。同样,当自己情绪很糟糕时,也要学会体察自己的需要,即自己到底希望得到什么,然后再来反思自己当前的做法是否可以得到想要的需要。
在课堂上老师举了几个例子,拿平日我们经常会吼孩子的话或者孩子平日经常会出现的反应来进行分析,我感受最深的是对“你太不懂事了”这句话的分析。老师说得太对了,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可能也没有真正搞明白什么叫“懂事”。看样子我们的需要是“孩子要懂事”,但是正如老师所说,我们的需要只能指向自己而非他人,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需要负责。我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充满了挫败感,希望得到理解,甚至是希望得到孩子的接纳。但是这么说,自己的这些需要和感受丝毫未能表达出来,唯一表达出来的是自己的愤怒和对孩子的评判。而在孩子惯常的
至于感受,在职场沟通中,我们都知道要“先谈心情再谈事情”,但是往往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就忘记了这一点。当孩子出现了情绪时,出现了我们不想要的行为时,我们也要能够分辨出孩子当前的感受,然后准确地表达出来。一来可以帮助尚不能正确表达感受的孩子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来也可以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三来也能表达出来对孩子情绪的接纳。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其实自己所掌握的表达感受的词汇非常贫乏,说来说去都是“开心、难过、生气、郁闷”,但其实无论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分为很多细微差别的感受等级,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让自己情绪的颗粒度细一些,平时多去细细品味当前的感受,学习去用正确的词语描述它。
至于观察,这确实确实是正确沟通的第一步。很多时候,我们发脾气是源于并不了解事实的全部真相。当看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时,我们情绪的导火线就已经被点燃了,于是等不及我们看完全貌,导火线已经引燃了情绪炸弹。在情绪炸弹爆炸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再是针对一件事情说事了,而是落到了对他人的评判上:不负责任,不值得信赖,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不懂事”,“不听话”……所以,当自己有一些情绪的冲动时,例如心跳加快,血往头上涌时,深呼吸,默数12秒,先掐断导火线,然后如同《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中所述,从“评判者”道路转向“学习者”道路上,问自己几个问题:
Aware: 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状态了吗?
Breathe:深呼吸: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看待这件事?
Curiosity:我是否了解所有的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
Choose:我的选择是什么?
然后重新回到自己对事情的观察上来。观察自己是否看到了整个画面,是否正确感受到了对方的感受,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描述出来,而不掺杂自己的“评判”。这是很难做到的,但也是必须要做到的第一步。往往我们是因为对事情的推测进而产生了对对方的评判,而从对对方的评判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我们往往会说“这么不听话,讲了很多次还是这么做,真是气死我了!”“这孩子就是故意跟我作对!”在出现这些判断之后,我们的炸弹已经濒临爆炸的临界点了。
除了评判会导致自己情绪失控之外,我们的评判同样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当我们不由分说地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孩子会感到受伤,感到不被尊重,那么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弱,就会产生我们所看到的“故意对着干”,“无理取闹”……一场亲子大战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呢,与孩子沟通,避免发生战争的正解是,首先观察,提醒自己不要做“评判者”,观察自己和孩子当下的行为和感受,然后描述自己和孩子的感受,针对事情背后的双方的需要进行沟通。
然而这一切所谓“正确方法”的背后,是双方的真诚,尤其是父母的真诚。缺乏了真诚,这些沟通就会被孩子视作“套路”,是用来说服孩子“听话”的“诡计”。如果被孩子这样看待,就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沟通当事人的态度问题了。
希望自己通过今年不断的反思和学习,在情绪管理上能够有突破。
网友评论